金艾娇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是关于新诗的“活动探究”单元。这个单元是部编教材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既不像语文综合性學习和口语交际,独立于单元课文之外;也不像一般单元,虽然是同一主题或体裁,但每一篇课文又设置了与内容相应的课后思考、练习。它把整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教学任务。面对这样的“新面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呢?
一、探究单元编排的特色
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体化:任务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诵读;任务三:尝试创作。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编了5篇阅读文本;然后依次给出任务二:自由诵读;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策略。整个单元以“任务”为轴心,基本设计思路是:赏、诵、写。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任务说明,在任务说明中,集中呈现学生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方便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的编排,既体现新诗本身的特点,突出其特有的教学重点,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成教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与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互补。
二、突破逐篇授课的教学常规
首先,是课文的整合。这个单元主要编排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穆旦的《我看》五首诗。其中有三首都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我看》。我们可以根据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把它们整合成一个版块,教师先进行纵向的总体指导,让学生了解自主欣赏新诗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两首诗整合成另一版块,让学生任选一首,分组探究,教师再进行组间分散指导,看看学生能否运用欣赏新诗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行自主地欣赏,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其次,是任务的整合。这三者任务虽然是分别陈述的,但又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它们是欣赏新诗的三部曲,欣赏是基础,诵读是欣赏成果的外化,而创作则是一种提升。所以,可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总体指导时,做好示范,在分散指导中明确要求。当然,诗歌的创作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的时间也有限,不妨先要求学生从仿写片段开始,或者选取文本中两三个意象,进行片段创作。
三、以活动为中心探究新诗的魅力
我们可以依托课文开展活动,从激发兴趣入手,侧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淡化检测甄别色彩,强调展示、交流和改进。从而将整合后的“任务”转化为活动,分为五个环节:
1.“众里寻他”
利用“班班通”,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找寻每首诗的精彩诵读视频并放在收藏夹里,利用一节课当堂交流展示,直观地感受新诗的魅力,趣味开启新诗欣赏之门。
2.“拨云寻古道”
第一版块的集中指导(两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应用新诗的自主欣赏、自由诵读、尝试创作的策略,初步体会创作的乐趣, 轻松导航新诗欣赏之路。
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二版块的分散指导(一课时)。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全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组内和组间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再直接掌控、主导活动的过程,只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让学生自由徜徉于新诗之境中。
4.“沙场秋点兵”
第二版块的课堂展示(一课时)。教师明确展示要求:分两大组展示,全员参与;分“赏、诵、写”三步走;鼓励创意地展示;时间十五分钟以内。只有在明确展示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展示活动有序、有趣、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快乐分享新诗欣赏之趣。
5.“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一环节是以教材的某一点为依托的适度延伸。要求学生自选诗歌,用两周时间充分准备 ,在一节课上自由地进行课堂展示。与教材相依托的“点”,可以是同一作者,或者是与课文相近或相反的主题、意境、诗风等;可以是名家名篇,更鼓励青涩的原创。自由展示,一是指内容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或赏、或诵、或写;二是人员的自由,可以是原来的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新建的小组,可一人,可多人。为了达到活动的全覆盖,要求全员参与。同时要求各合作小组长协同语文课代表,选出主持人,准备好开场白、连缀词,做好这项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教师只是适时督查、协助,让学生自主探究新诗之美。
任何新生事物总是同问题和困惑相伴而生,活动探究单元的出现,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不能被教学的惯性、惰性所驱使——“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在教学之路上,应不断地尝试,不停地探索;在尝试中完善,在探索中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甲路初中(2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