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丽 郑晶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文章运用MATLAB软件对福州市某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分组数据进行线性化回归分析。 结果 经计算得出开展专业护理干预对于治疗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患的综合指标和治疗有效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结论 文章认为组织糖尿病并發消化道溃疡的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4(b)-0109-0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等原因引发的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各类器官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消化道溃疡是由于胃酸及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所致,多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近年来,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发病率呈频发、多发态势,经科学研究,两种病症的发病病因多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心态心理作用密切相关,有很多的相似点,尤其是两种病并发时,给医院治疗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对病患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对此,该次研究以2017年1—12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治疗,特别是两种病发病期间的相互交叉影响,如何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护理工作研究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文章以福州市某医院收治入院的150例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患为样本进行护理干预研究。该病例样本随机抽取,150例样本抽取后全部重新确诊,并排除心脑血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官疾病和胃肠道过往手术史。在排除干扰病例后,将所选样本按照年龄、性别、病别划分为一般护理组和专业护理组进行观察,见表1。
其中,一般护理组仅开展日常性工作,包括日常遵医嘱用药、常规性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工作。专业护理组则由院内抽选业务骨干进行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并发症的处置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更有效地为病患服务。重点是:①加强心理干预。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都属于慢性疾病,长期患病对患者身心均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心理辅导,化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②合理搭配饮食。饮食管理是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时间、什么种类、什么数量的食物摄入是护理人员指导病患开展专业护理工作的关键,确保避免错误的食物摄入引发问题。③适度加强运动。护理人员根据病患特点,结合个人爱好,为其安排适合的运动项目,加强机体运动强化自身免疫力。
采取一般护理和专业护理后的样本指标表现为3个层次:①效果明显: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病患无不适应症状,血糖数值平衡甚至趋于降低,消化道溃疡伤口趋于愈合;②有效果:护理干预产生一定成效,病患不适应症状减少,血糖数值趋于平衡,消化道溃疡伤口面积减少;③无效果:护理干预没有成效,病患各项数值没有任何变化趋势。
病患数理统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使用MATLAB处理数据,概率P反映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的效果大小,一般以P<0.05为效果显著。
完成分组后,该150例病患均医嘱用药Amoxicillin、Omeprazole、Clarithromycin、Sucralfate等常规药物,开展抑制血糖、抗酸、止血和防感染治疗。专业护理组除开展常规性护理之外,针对该组75例病患进行差异化护理。
文章重点对专业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讨论,重点区分3个层面,心理干预层面,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多发于中老年人,大多数年龄段在42~60岁区间,尤其是对于中年人来说,家庭负担较大,糖尿病、消化道溃疡作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嘱用药甚至入院治疗,患者容易产生紧张和厌烦心理,同时消化道溃疡显性症状为间歇性的黑便和呕血,极易造成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相当不利,专业护理组在心理层面的护理就是安抚患者情绪,及时为患者及亲属讲明疾病病理、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案,叮嘱日常注意事项,释放患者紧张情绪,确保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医学护理层面,对卧床治疗的患者严密医疗器械的监控节点,清晰记录各关键时间的心电、血糖、血压和血氧含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特别是在出现黑便等异常状态时的各项指标数据,第一时间处理可能出现的失血过多休克等突发危险,从而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同时,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的专业护理,告知正确的作息方式,掌握必备的突发情况自救方法,比如呕吐清理防窒息、入厕大小便注意事项等等。在做好医学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医嘱用药的执行和观察,重点还是消化道溃疡的治疗上,常规治疗是在患者胃部注入铝凝胶,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腐蚀,收缩胃部血管使其产生止血功效,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消化道出血,体内血容量降低可能产生贫血的实际情况,既要实时监控血红蛋白数值也要定时提供静脉营养液注射补充营养,并做好大出血时的全输血准备。饮食结构层面,专业护理小组必须依据患者的身体现状和发病症状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比如根据年龄、体重、病因、血糖、血压、肝脏、肾脏等实际科学配餐,从而较好地通过饮食改善患者体质。就糖尿患者者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控制饮食中吸收的血糖浓度,科学的饮食搭配应当是蛋白质含量15%~18%、脂肪含量20%~30%、碳水化合物含量55%~60%的配比配餐,每日按时保量就餐,达到控制血糖和吸收必要营养的作用;就消化道溃疡患者而言,可能会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潜在风险,配餐需要相对保守,在治疗前期(病因尚未核实)应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的保守用餐,并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进行安排。在度过一段安全期后,可适当选用一些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替代流质食物,但严禁过硬或不易消化食物,或是辛辣刺激和油炸食物,以防对消化道造成过重负担,防止二次出血。通过一系列的饮食改善,逐渐加大患者对健康饮食的依赖性,发挥食疗护理的成效。适量运动层面,专业护理干预需要为每个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全面熟悉了解护理对象的身体素质、患病时长、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性格特征,包括用药周期、饮食习惯、并发症状等,为其制定针对性强的运动项目,运动时还需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器械监控,确保患者安全。患者在治疗出院后,要结合院内治疗情况及时为患者制定专项健康恢复计划表,普及日常生活的健康知识教育,强化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识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后要定期随诊或复查,及时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掌握,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解疑释惑,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2 结果
通过对150例病例的分组护理干预,在病理分析和病患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专业护理组的护理干预有效率为88.0%,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是97.3%,高于一般护理组的护理干预有效率80.0%和护理满意度82.7%。见表2。
同时,对一般护理组、专业护理组的血糖、消化道溃疡治疗情况进行的指标线性分析,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遗传类传染病,尤其在中国,糖尿病病例已高达9 000多万,人数世界第一。虽然经过一定的治疗和用药可以适当改善血糖浓度达到控制病症的目的,但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干预控制手段。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体内血管逐渐发生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底膜增厚导致血管内壁管腔变薄,血糖浓度升高时又进一步导致了血液浓度变稠,血液流动缓慢不仅致使血压升高,还导致了消化壁黏膜细胞因再生缓慢出现缺血性坏死,这些坏死的细胞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了消化道溃疡。同时,糖尿病病患由于新陈代谢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消化系统长期处于半萎缩状态,人体对体内胃、肠等消化器官的溃疡刺激不敏感,病痛的反射弧不强,加之糖尿病降糖药物对胃消化道会造成一定的损伤,进一步加重消化道溃疡,因此,对于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症的患者而言,两种病都是需要长期跟治的慢性疾病,而且还是终身疾病,稍不重视,就会对自身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護理干预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它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在临床诊断的依据下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活动。对于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患而言,通过常规的医嘱用药,逐步降低其血糖浓度和消化溃疡创口面积,提高病患的服药适应性。在些基础上,经专业的护理干预,①通过心理辅导降低病患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提高积极治疗的主动性,可间接促进康复概率,②通过饮食搭配合理安排病患的一日三餐秩序,既可实现控制血糖浓度的作用,也可减缓胃肠等消化道蠕动,促进溃疡伤口愈合,③通过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病患在日常中养成一种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其疾病恢复。从上述数据来看,专业护理组的总有效率88.0%,高于一般护理组的80%,而且通过专业护理干预,餐后血糖浓度(8.0±0.6)nmol/L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消化道伤口溃疡愈合时间(29.4±2.9)d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MATLAB数据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检验性有效,概率值低于0.05,即表明护理成效明显。该结论与近年来医学界关于护理干预在疾病治愈中的诊断是一致的。据此,对糖尿病并发消化道溃疡病患而言,组织专业性护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赖日辉,刘锐.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37.
[2] 时晓飞,陈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8(29):72-73.
[3] 李冬.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7):11.
[4] 李彩侠.临床护理路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71-72.
[5] 刘继维.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79):76.
[6] 蔡华荣.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相关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23):111.
(收稿日期: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