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体验

2019-07-08 03:38胡国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6期
关键词:环节道德生活

胡国仙

[摘 要]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喻教育于活动之中。”综观品德教材的内容设计,已然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活动过程关注连续、完整的校内外生活,重视学生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困惑入手,延伸拓展学习主题。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联系生活实际并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乐趣,体悟到生命价值,从中学会做人做事,以此学会生活,如此,方能使品德课迸发出生命力,获得高效。

[关键词] 有效;体验;情境;道德

一、设计教学情境,内化道德体验

1.游戏活动“促”德行充实

以陶都小学李群老师执教的“男生女生不一样”为例,教师精心选取最具价值的素材,寻找到了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链接点。教师选取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来补白课本教学内容。教师重视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学则有趣、有实效,更受学生喜欢。李老师以小品《不差钱》引入,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孩子们再去参与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如掰手腕、穿针引线大比拼、选礼物等,看到男生女生在生理、体能、性格、喜好上存在着差异。游戏不仅证实了孩子们的猜想,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继而,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男女生缺一不可,老师设计了“欣赏异性同伴的优点”“观看视频《登山途中》”等教学环节,进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了彼此的可贵和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做能做的事,自己发现能发现的事,自己独立完成能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真正达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之境界。

2.实践操作“催”道德发展

以徐舍小学蒋春华老师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在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感知埃及的地理位置”中,本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埃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但假如教师纯粹地对照地图进行讲解,那肯定是一片模糊,更谈不上目标达成度。事实上,学生就应该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用透明纸描绘并剪出“埃及”的疆域轮廓,学生操作鼠标将“埃及”的疆域轮廓移到非洲地图的“一描一剪一移”的小细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蒋老师通过“三部曲”顺利完成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再如,在第三环节“探究金字塔,深入了解这一世界奇迹”中,教师适时地补充了一段阅读资料,它来自语文课文《埃及的金字塔》。首先进行浏览,接着,教师借助课件“画一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金字塔的形状(角锥形);通过与生活中的建筑物“比一比”(与教学楼比,与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比),特别是与教学楼比高,比周长,比所用材料,比花费时间、人力,学生对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宏伟高大形象的认识就更深刻了;通过大家“谈一谈”,学生无不为世界建筑史上埃及金字塔这一伟大奇观而惊叹。在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的。就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建构。

二﹑渲染活动情境,感悟道德认识

1.辩论竞赛“展”道德潜能

陶都小学李群老师执教的“男生女生不一样”,在小小辩论会“男生比女生聪明?”的环节中,陶都小学的学子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丰富的知识,那逼人的气势,那惊人的口才……学生的生命在活动中焕发光彩,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中享受自我的魅力。李老师那适时的点拨,“有点道理”“好像是这样的”“好像就有很多”等,让辩论环节环环相扣,由小小的话题逐步深入到学生正在参与着的广阔的社会“大生活”。我想:正是因为学生积极地收集课外资料,促使大量教材以外的信息走进课堂,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高效地实现了课内外的交融。课堂上,孩子们的心灵是敞开和舒展的,教师的尊重友善﹑耐心倾听﹑理解分享,为孩子们建构了彼此接纳﹑相互理解、和谐温馨的课堂。课堂内外,孩子们在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奏响了心灵的道德琴弦。

2.角色换位“引”道德共鸣

在“猜想金字塔,感知悬念”的环节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面对“三千多年前的法老诅咒”,质疑:考古科学家为什么会一个个离奇死亡,是霉菌?是病毒?是陵墓结构?学生在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考古的科学家一个个离奇地死亡”上陷入迷茫,思维一下子出现了盲点,混沌之时,教师的引导用到了“刀刃”上,不可小觑地轻轻一拨,学生立即拨开云雾见天日。我想,這一环节教师在向学生叙述事实时,肯定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也建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再如,扶风小学的臧健教导执教的“绿色小卫士”,充分利用课件——图片“炫”了一把,不断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让人感受从“喜”(太湖真美)到“悲”(污染严重)的心路历程。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非常成功。教师旁敲侧击,步步推进,让学生自己去悟去感,如,紧紧扣住一幅漫画通过三次有效的课堂讨论(1)要不要进行这样的交易?(2)他们会成交吗?(3)你们希望他们成交吗?你们来劝劝他们,说动他们不成交。此环节,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直视学生的眼睛、聆听学生的发言,这必将对他们的人生历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十分有价值。

三、对接生活情境,深化道德体验

教师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强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

1.将体验扎根到家庭生活

当鲜活的家庭生活现实与课本融为一体时,无声胜有声。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课前,教师选取班内多名学生“婴儿、幼儿园、小学”不同阶段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而学生则取来了家长精心珍藏的孩子小时候使用过的一两样物品:奶瓶、鞋帽等,并聆听家长讲述与之相关的成长故事;上课时,教师先用课件展示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交流成长感受,再进行小组交流,每位学生介绍一样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讲述相关故事。令人印象颇深的是一位学生展示的十多副大大小小的手套,这些手套都是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织而成。在交流中,学生感悟到母亲的伟大在于细节处的爱,这份“爱”震撼了心灵。学生在一件件真实的往事分享中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培养儿女过程中的艰辛,在心中油然生发出对家长的爱。

只有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进而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

2.将体验延伸到社会生活

以陶城实小韩丽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品社课“人种有不同”为例,本课教学以社会知识为重点,把思想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巧妙地糅合于社会知识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贩卖黑奴?一张小小的椅子,为何有不同的待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引入对三大人种深层次的讨论交流中。紧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交流各人种杰出代表的资料(科学家、教育学家、明星、国家领导人),学生逐渐认识到三大人种本质的共同之处。如此一来,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了人种的优秀不分伯仲,也在无形之中自动调整了自己的人种观——“平等”“尊重”。

品德课必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检测道德行为和培养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和谐发展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教师只要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洞察孩子的内心、情感,并精心挑选素材,且能巧妙地糅合至教学的体验环节之中,就能真正引起孩子的道德共鸣,把品德课上进孩子的心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刘刚.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2.

[4]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环节道德生活
跟踪导练(五)(2)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道德
漫生活?阅快乐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