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还要读书

2019-07-08 03:49
晚晴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真贵州省生物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藉。

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省首批“全民阅读推广大使”顾久教授撰文,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春天,与您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

我已年近古稀,驱动读书(当然不止读书)的两大外力——谋名与图利早已远离,却仍沉溺于书。夫人笑道:别人打麻将、抽烟、喝酒;你呢,买书上瘾。于是,自命书斋为“书灾斋”:到处堆放、乱七八糟、泛滥成“灾”。

无怪别人诧异,其实就是我也常反躬自问:为什么还要疯狂地读书?想想,理由还挺多: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啊,要解答外界提出的问题呢,这是研究生们探索的方向呀等等。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人生本无意义:是被父母有意无意之间“抛”进这个世界的;一旦醒悟,就明白这个肉体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走向死亡;于是就会陷于“沉沦”(混迹于常人之中):别人上学我上学,别人上班我上班,别人结婚我结婚……但除了沉沦,海德格尔还提出另一理想状态——“本真”。人要活得本真,很难!其中一个要素就是需要通透自然、人生和社会。活明白了,才会含笑俯瞰一切。

“含笑”不易,因为这并非冷笑、嘲笑、讥笑,而是理解了、宽容了、欣赏了的会心一笑:理解了,就是“真”;宽容了,就是“善”;欣赏了,就有“美”。“俯瞰”也不易,这需要知道一些自然、社会与精神的知识,需要对前人的种种经验有一点了解,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就需要读书。读好了,才有通透感和俯瞰感。

读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和王立铭的《生命是什么》,我深切体会:人不是神,天生就有不断完善但又永远不完美的状态:布莱森说,人类曾经长过鳍、肢、翅膀,生得油光光、毛茸茸,小得像老鼠大得像麋鹿,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生物,才有了今天的你我;王立铭则引用西方研究成果:同卵双生子(共享100%的遗传物质)、异卵双生子(共享50%的遗传物质)、或者没有血缘但共享成长环境的“养子”们进行研究,发现人类从智商到记忆力,从幸福感到自信心,甚至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生物的基因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仍然是生物,会生、会老、会死亡,乃至个性、心智,都有深刻的生物因素……

读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和彼德·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我深切体会:人不仅是生物,而且还是社会的生物。前者说16世纪初法国宫廷教师教孩子,从擤鼻涕到吐口痰等日常行为,无不有严格的规范;后来,这本书风靡欧洲;再后来,这些习惯慢慢从庙堂到民间……文明的习惯是社会化的结果。后者讲:人踏入社会,就像某角色登上舞台,但剧本却是被社会早就写好了的。比如,看似浪漫、自由的爱情仍不能免俗:“如果你进一步研究婚前的恋爱行为,研究那种误导人的‘求爱之类的委婉语,你就会发现,双方的互动常常达到了僵硬的仪式化程度……大多数情况下,造就了双方关系的不是爱慕的激情,而是精心的安排,而且正是这些精心的安排产生了渴望的情绪。换句话说,某些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或者某些条件被创造出来之后,当事人才能让自己‘堕入爱河……这是由阶级、事业、经济抱负、对权力和荣誉的渴望组成的制度结构。”

读室利·阿罗宾多的《神圣的人生论》与王阳明的《传习录》,则能感受到人还有精神的、高尚的层面。室利希望每个人都意识到人生之不容易,要让思维和行为都生活在神圣感之中。而王阳明终生追求圣人境界,虽百死千难,仍捧持良知与道义,临终淡然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于是又体会到:人是生物,也是被社会塑造着的生物,但还是一种能自我控制,并与生物欲望和社会世俗保持一定距离的精神的生物。

总之,在阅读中,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的人,有所有生物人的七情六欲和不足;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有所有社会人的无奈和精彩;自己还应该是具有精神追求的人。我觉得,应该用自已的行为、想象、审美和超越感,让精神为生命长上翅膀、飞起来。人世间时时有阴霾风雨,但只要飞上一定的高空,就会时时享受云上的丽日蓝天……

于是,在阅读中,我有了一点儿含笑俯瞰的感覺。

猜你喜欢
本真贵州省生物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本真
粽子
第12话 完美生物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生物趣多多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