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艳 卢秋红
4月3日,2019年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暨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研究性学习课程与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专家、校长、教师以及企业界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领导致辞环节,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提出,让科学技术教育更好的落地和落实,我们需要做好六个结合,那就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结合,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结合,高教与普教的结合,课程与装备的结合,政产学研用的结合。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在发言中指出,提高育人方式改革和提高育人质量关键在理念,核心在课程,重点在课堂。课堂是主阵地,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让实验课、实践课、活动课成为常态,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使我们的教育能够量身定制,实现教育个性化。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当前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许多学校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面临诸如师资匮乏、课程单一与资源紧缺等难题。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教育要实现更均衡、更有质量的发展,需要我们教育者充分利用前沿信息技术,形成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掀起课堂革命,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育分转向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党委书记兼社长李开发谈及转变育人方式时这样说。
上午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做了题为“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的报告,介绍了学校的科技教育崛起之路和科学探究实验室的开发过程,并从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重建、课堂教学变革三个层面阐释了学校育人方式改革。他指出,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营养基”,是学校的核心实力和竞争力,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支撑。
上午的会上,《中学生科学探究实验室教程》新书发布仪式、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平台课程上线仪式、“水下机器人项目中国地区第一教育基地”挂牌仪式、邓稼先铜像揭幕仪式分别举行。参会老师还参观了三十五中校园及十大高端科技探究实验室。
下午的专题报告会由本社主编祁靖一女士主持。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董艳菊、广东特级教师吴向东、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外宣部部长董璐莹,先后以“实践育人新模式及研学旅行政策的核心要义”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研学旅行课程” “从硬技能到软硬兼具的真实力”“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推介”为题发表演讲。
王晓燕所长在报告中说到,对于研学旅行,其核心要义有六条:打造教师队伍是确保研学旅行育人效果的关键,开发精品课程是确保研学旅行育人效果的核心,把握正确的方向是确保研学旅行育人效果的根本,而建立安全机制是前提,构建评价体系是保障,基地营地建设是重要场所。
董艳菊老师从研学课程的意义、研学主题、基于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研学旅行中学科老师的角色转变、研学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三十五中研学课程的开展。她指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需要满足四个关键词:学科融合、个性化成长、社会资源和全人教育。董老师在报告中展示了三十五中师生攀登云南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案例,让与会的老师收获到感动和启示。
吴向东老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深圳市龙岗区A-STEM教育的新探索。他从几个实际案例出发,介绍了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STEM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董璐莹部长的报告,主要从基地建设理念和基地场馆与主题线路两个方面,阐述了研学营地的用、研、陪、学四个功能。
活动最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副处长马可解读了北京市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精神。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承办。
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是本社的品牌活动之一,从2015年的昆明会,到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研训活动汇聚了全国一批创新教育实践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全国多个省市、数以千计的老师因此受益,成为创新型教师。他们在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中,通过专家理论指导、区域经验分享、项目工作坊、现场观摩课、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等形式,在杂志社所搭建的全国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上不断汲取教育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同时,也将创新实践的种子带回自己的学校,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播撒,为更多的中小学生发展奠基。未来,本社将继续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传播创新教育先进理念,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创新教育实践,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