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的读书生涯

2019-07-08 03:49晚综
晚晴 2019年4期
关键词: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

晚综

在中共党内,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被称为“五老”。他们

是最早入党的一批中共党员,终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功勋卓著。由于时代的关系,他们都曾经历过传统的教育,又经历了“西学东渐”的过程,而热爱读书则是他们共同的兴趣。

董必武:“观书有得觉思清”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内的饱学之士,他博览群书,即便到八九十岁高龄,仍然“此身不惯闲无着”“老去愈知学不足”。1965年3月董必武的《八十初度》诗有云:“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此身不惯闲无着,外语重翻读九评。”这是他酷爱学习的真实反映。彭真称赞他“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江泽民同志赞扬他“深思好学,酷爱读书”。

他常跟别人议论:“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是我的学习信条。”董必武曾多次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必须珍惜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学习,不可虚度光阴。85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他自己这样做,也教育子女和青年学生这样做。

林伯渠:“把握住大的方向”

从少年时期得父亲编著教本冠以“励志”勉励,考入师范学校就读,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主任,林伯渠一生都坚持读书学习,不断追随时代进步。1941年他在自传中谦称“无特殊才干”,但能“把握住大的方向”。

基于这样的读书学习经历,林伯渠认为,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正是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林伯渠通过李大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来又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这启发他去思考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种博专相兼的学习方法也使林伯渠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贡献。

徐特立:“时刻以为不足”

毛泽东称赞徐特立:“你对自己学而不厌,你对别人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还这样评价徐特立:“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

徐特立自学成才,定量、有恒的学习方法是他成功的法宝,也是他一生都秉持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徐特立在自学时每天只读两个,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谢觉哉:“毕生自修无尽期”

无论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还是在国事繁忙的建设年代;无论是在艰难跋涉的长征途中,还是在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他坚持读书学习数十年如一日。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毕生自修无尽期”。

人们常说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学习,谢觉哉强调:“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谢觉哉本人善于“挤与钻”。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是善于“挤与钻”、刻苦好学的“书生”,11岁时就读完了五经。那时买书不易,他便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读、借抄。参加革命后,他的求知欲更加强烈。1966年7月他写的“攻书”诗,就体现了这一点:读书如垦地,斩棘铲不平。读书如攻城,坑道要打通。排除其糟粕,缴获其精英。

吴玉章:“留作青年好范畴”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倾心关注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深受青年学生爱戴。在他60岁寿辰时,中共中央电贺他:“不仅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的前辈,而且是青年男女先进的导师。”1960年5月吴玉章以80多岁高龄,写下一首“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他強调说:“学习能不能有成就,首先决定于他的学习目的是否正确。”什么样的学习目的才是正确的呢?首先,“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处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同时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有批判地吸取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次,“学习业务”,“应该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些看似很宏大的目标,在吴玉章看来并非空洞的、遥不可及的。(来源:中国文明网等)

猜你喜欢
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洋学生娶个乡下妻子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