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加才 梅红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只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乡镇区域生态环境气象评价指标,可以科学合理地反映出乡镇环境质量的差异和季节变化的差异。为乡镇级以上行政区域内的监测评估提供方式。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气象指标;全球变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大城市转移到周边小城镇,区域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方面,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范围很广,主要分为各省的生态环境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估是根据具体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评估方法和指标。
一、乡镇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学理论
1.整体性原则
整体论原则,是生态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原则,也是生态功能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无机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生态系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完整性,任何成分发生变化时,需遵守总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全面平衡并相互适应。
2.物质循环再生原则
物质循环再生原则,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和信息传递是通过生产者,实现了由消费者和分解者形成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络。
3.主导因子原则
主导因子原则,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因子(如光,能量,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和间接因子(影响直接因素影响生物和人类活动的间接因素。例如,地形,坡度和坡度方向等,通过光,湿度,植被分布,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在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众多生态因子中,必定存在一个因子对生物乃至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被称为主导因子。在生态功能评价的研究和确定中,应综合考虑直接因素,主导因素和间接因素。
4.不可替代与补偿性原则
不可替代与补偿性原则,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在生物学和生态系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将多种生态因子结合起来的环境中,缺乏量可以通过其他因子替代来补偿,并且可以获得具有类似生态效应的功能。该原则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评价和区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限制因子原则
限制因子原则,在生态系统中,任何生态因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过多或不足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综合环境中最小数量的因子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得到控制,称为最小因子法则。与此同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受到它们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的控制,称为耐受规律。将最小数量定律与容忍定律相结合形成了限制因素的原则。因此,在生态环境研究中,要注意具有显着效果,有限且易于改变的生态因子,易于掌握问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环境的限制因素也不同。风险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值是理想的生态风险值,所以有必要采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低风险对策,即各种人类活动应处于风险上下风险值的中间,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最大。
6.生態位原则
生态位原则,所谓的利基用于反映物种在其社区和生态系统中的状况和状态。这种状况和状态主要决定了两种生物体的形态适应性,生理反应特性和独特行为。实际上,类型群体往往具有相对的空间和时间位置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功能关系。由于竞争的存在,人口占用的实际利基通常小于在非竞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最大利基。这个最大的利基也被称为基本利基。资源和空间有限,人口多样化,通过物种竞争和自然选择导致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隔离。并且利基较少重叠甚至重叠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多物种共生的情况。
7.人与自然统一性原则
人与自然统一性原则,生态学的本质属性是“人与自然合一”,要求人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要与自然相适应,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加强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的统一协调建设,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生态功能区划还包括对抗和协同作用以及生态继承社会的原则。
二、乡镇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划分
生态功能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的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现状下分设为九个方面:即土壤侵蚀强度、地均有效GDP、人均建设用地、城乡差距系数、物种多样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绿地合理度、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三废污染强度。
生态敏感性下设分为五个方面即:土壤侵蚀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GDP农地弹性系数、单位GDP三废排放量、林地减少量。
生态服务功能下设十二个方面:即气体与气候调节、侵蚀控制、水分调节与供应、土壤形成、营养物循环、废弃物处理、授粉、生物多样性控制、食物供应、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
三、乡镇区域生态环境的气象指标建立
1.能见度指数
乡镇区域1个月内的非降水和雾条件下的能见度月均值,该值越大,说明大气环境情况越好,能见度指数的越大,说明该区域的空气质量越好。
2.大气环境指数
乡镇区域在1个月内霾小时出现频率和各级霾出现频率越低,说明空气质量越好。
3.温湿适宜频率指数
人体的舒适度和温室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湿度指数等于下午两点的温度减去0.55倍的(1-下午两点的相对湿度)乘以(58-下午两点的湿度)。
4.植被指数
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植被指数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叶、粗超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在生态环境的检测中,复制表示地面被水、雪等覆盖;指数等于零,表示为有岩石以及裸土,正值表示为有植被覆盖。
四、生态环境和高温趋势分析
渝北区2017年7月1日至7月24日,我区平均气温为28.8℃,比历年同期(26.6℃)偏高2.2℃,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9℃,是有气象观测记录(1959年)以来的第一高值,与1961年同期最高气温持平。日极端最高温度≥ 35℃的高温日数为10天,较历年同期偏多4.5天,其中≥ 37℃高温日数为7天,较历年同期偏多5.4天。7月1日至7月23日,城区累计降雨量为139.1毫米,比历年同期(179.9毫米)偏少23%。7月11日以来,连续13天出现晴热天气,全区先后有12个镇街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直升日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2.9℃,城区累计降雨量仅为4.9毫米,比历年同期(84.7毫米)偏少94%。预计后期高温少雨天气情况仍将继续。
长时间的高温闷热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长时间的持续高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和青藏高原冰雪减少,成为热源,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非常显著,积雪少,使得太阳辐射较多,夏季就成为强大的热源。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森林面积的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少、降水量降低,对大气的调温调湿作用减弱,此外,二氧化碳的消耗能力下降,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会加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改变,同样高温环境会反作用于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开始着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期通过生态环境来控制高温趋势进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区域生態环境的气象指标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适用于乡镇及以上区域环境生态指标的监测和评估,为乡镇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区域内的监测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元建,孔俊松,吴必文,等.乡镇区域生态环境气象指标初探[J].气象科技, 2017(3):542-547.
[2]雷雯,何可杰,杨婷婷,等.基于GIS的陇县烤烟种植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6(7):124-126.
[3]杨元建,孔俊松,吴必文,石春娥,孙怡,宋佑之,盛绍学,王翔,何彬方,宋卫恒,王德山.乡镇区域生态环境气象指标初探[J].气象科技,2017,45(03):542-547.
[4]李宜静. 为绿色发展提供气象保障[N]. 中国气象报,2017-04-27(002).
[5]刘丽,许玉良.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2):115-118.
[6]张秀荷,郭洪杰,杨茂林,马凤娟.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气象事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40+7242.
作者简介:赖加才(1975-9-)男,汉族,重庆市荣昌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