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芸芸
摘 要: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坚持文化自信,要从人民的主体立场出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出发点。文化自信要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现实的人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了,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体;文化自信;人民群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02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认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且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作为“四个自信”来提,这一提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深刻、坚实的科学方法论基础,需要我们牢牢坚持和把握,因此在文化自信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思想内涵。
一、文化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实证化、分析化向主体化转变,我们在承认科学一体化性质的同时,也要看到人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文化性的存在。早在18世纪,康德和休谟就认识到,主体的认知结构、审美结构、伦理意志对主体的认识和行为具有统摄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关注主体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当代社会研究方法开始向主体性研究方法转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很大关系。马克思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人出发来考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对历史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对历史的选择,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唯物史观通过对人民群众动机的研究,发现了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革命才会取得成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是要坚持有益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视,这种重视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从群众的观点出发看问题。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离不开人民的推动作用。坚持文化自信也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因为我们自信的文化不是什么别的文化,是历经了时间的洗礼焕发生机的文化,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放异彩的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深刻体现着人民的创造性。其次,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泛概念,不是什么别的民族的自信。最后,文化自信又能进一步凝聚和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共同为建设新时代贡献力量,共同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
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是人民大众,这点和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高度一致,因此,我们在提文化自信时一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去空谈文化自信,如果我们的文化发展不关心人民的利益和发展,那么文化发展就会脱离群众,文化发展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和要求就会如同一盘散沙,试问这样的文化又如何来谈论自信问题呢?因此坚持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要将人的主体地位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只有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信了,对红色革命文化有信仰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信心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才有根基,否则我们的文化会失去灵魂。
二、现实的人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高度弘扬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社会发展过程是由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来体现的,因此要把现实的人的发展放到文化研究中去,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的人。这种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是离群索居的,是能够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现实的人,是并且能够根据一定的社会条件进行进步发展的人;现实的人也不是某种处于抽象状态中固定不变的人,现实的人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是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的人,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离开现实的人和时间,文化是无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并且通过社会实践与大自然产生联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把人的价值放在核心地位。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排斥人的主体性,他们更强调抽象的人,这种抽象发展的人缺乏实践性,而唯心主义者虽然也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因为唯心主义者没有看到人类现实感性的活动,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抽象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将意志凌驾于现实实践之上,也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从人的实践生活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因此在文化自信中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放在人类的实践历史中去观察和研究。文化自信既来源于人民群众,又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体现出来,所以文化自信应该是以现实的、实践的人为基础的。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人出发。我们对伟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民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正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禀赋才铸就了我们延绵至今的伟大中华文明,伟大的中华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对世界的发展进步也做出很大贡献。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自信表达,我们在长期的奋斗中培育和继承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充分表达。
三、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却认为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因此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另一大特点。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而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具革命的因素是人,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主要体现为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民大众。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史,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史,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着以广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所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文化自信、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现实的中国力量才能实现这些伟大目标。
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文化自信必然首先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因此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文化自信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物质财富的创造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要有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因此我们需要紧紧依靠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其次我们还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知道,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基础,无论是科学文化成果的产生,还是思想家、科学家的出现,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在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的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剂,这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一经形成又会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精神动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人民群众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的,而是在过去已有的条件下创造的历史,人们群众创造历史具有历史制约性。不论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意识、文化传统,这些都会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就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一样,先进的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落后的、糟粕的文化的束缚,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133.
[2]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