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08 06:46王晓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抽屉数学模型原理

王晓君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了核心概念——模型思想。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明确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重要作用,这也是数学应用价值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建模的过程,体会、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关键词:模型思想;鸽巢问题

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素养,也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至今为止,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其中抽象是最核心的。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模型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抽象”“推理”“模型”这三个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文的课例《鸽巢问题》中都有渗透和体现,特别是“模型思想”。下面以此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建模的过程,体会、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一、立足教材研究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模型思想

《鸽巢问题》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鸽巢问题是经典的数学问题,又称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构建合适的鸽巢或者抽屉。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通过实物让学生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进而建立起模型,再运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鸽巢问题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结论,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模型:如果把n+1个(n为非零自然数)物体任意放入n个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教材呈现了一一列举法和假设法。例2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鸽巢问题:“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在此题中,侧重假设法,并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形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7÷3=2(本)……1(本),以此来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类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从而了解鸽巢问题的另一种模型:如果把a个物体任意放入b个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商+1)个物体(a>b,a不是b的倍数,且b为非零自然数)。例3是应用鸽巢原理。教材通过这三个例题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鸽巢问题—建立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推理出鸽巢模型的原理—运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经历模型思想形成的过程”作为课堂的落脚点

对于教师而言,既要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模型,能用鸽巢原理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不能让学生按照公式来套用公式,这是非常难把握的。对于学生而言,“总有……至少……”的句式描述、理解起来都一样的困难。虽说鸽巢原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也常常能遇到身边的实例,但却很难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

本课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 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建立“鸽巢原理”的基本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鸽巢原理,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能用数学语言准备表达,构建鸽巢原理的数学模型。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五个教学步骤,分别为:

(一)提出问题,初识模型

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一种简单的模型:如果把n+1个物体任意放入n个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n为非零自然数)。在这里没有采用教材先给结论后证明的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提出一个问题情境,把4支筆放到3个杯子里,有几种摆法,让学生列举了所有的摆法以后进行观察发现,然后总结结论,这是抽屉原理初次被发现的过程,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观察发现逐步完善得到抽屉原理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抽屉原理其实是很生活化很常见的一种规律、模型。从一一列举的结果中发现,再回到列举的结果去理解“总有”“至少”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最容易的。发现规律以后,反复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结论,同时在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时反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出假设法,为后面进一步建立模型孕伏。

(二)逐步深入,建立模型

借助直观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模型的建立过程。5支笔放入3个杯子里,由于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问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用枚举法,可以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用简便的假设法,即平均分的方法,用算式表达,然后通过解释两个1的含义,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在这个环节,重点是假设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只要摆一种方法就可以说明了,这一种方法不是把所有笔放在一个杯子里,这是偶然性,这一种方法是要尽可能地平均分,让每个杯子里都有笔,而且第一次平均分完,第二次余下的笔要再次平均分,这是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模型,而并非是套用算式的重要步骤。

(三)深入研究,完善模型

在前两个环节探索的基础上,学生逐步优化,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在这一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体验和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模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提供丰富了生活素材,鸽巢问题原本就是源于生活。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把生活情境和数学模型间建立起联系,能运用这个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编题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力,学生的素材有飞镖的环数、借书的本数、病房安排等等,回归生活,用模型思想去指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小结提升,回顾模型

鸽巢问题这个内容尽管很难上,但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的思考与表达都很清晰,对鸽巢原理的理解已相当到位,教学也较顺畅,由此看来,不要怕课堂上浪费时间,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模型,建立完善模型,并运用模型的过程,这是至关重要的。

三、从《鸽巢问题》看“模型思想”,准确定位方能循序渐进

模型化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用模型思想去指导教学,对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将模型思想纳为教学目标,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与模型思想有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复杂而抽象的模型。

数学模型教学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为解题而解题的误区,由此引导学生经历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本文的课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完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鸽巢原理的公式解题,而是让学生经历模型思想建构的过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情境的数学化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基础,也是用模型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加强学生对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引导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注重数学模型的运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作者简介:王晓君(1987-),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抽屉数学模型原理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抽屉
抽屉问题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抽屉”问题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谁是小偷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