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文言文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目前,文言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改进高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已迫在眉睫。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文言文教学由于受文言文难度、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多数语文教师依然习惯采用串读串讲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得教者费时费力,学者枯燥无味。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拓展语文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1.改变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改变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高一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文言文学习除了翻译就是背诵,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诚然,现代生活中文言文的使用确实不多,但文言文蕴含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等元素,且纵观古代的文言文,篇目众多、形式各样、内容不一,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重要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
初高中的学习就如游泳中的浅水区和深水区,从浅水区到深水区,深度会陡然增加,稍不留意就会“溺水”。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只停留在翻译和背诵上,而高中文言文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上课速度加快。因而,高一新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要主动提高自己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改变学习态度。
2.养成良好习惯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较差,即使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也不会活学活用。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课内几分钟的预习比课下预习收到的效果要好,预习主要结合由教师精心设置的具体的目标进行,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而不是漫无目的。
其次,要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的复习主要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练习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习惯,尤其是历史古人、寓言故事、人物传记等。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要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影响等主要内容,还要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实词。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个终身受用的好习惯——运用工具书,不过分依赖教辅材料,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会购买各式各样的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只有极少数学生拥有《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的拥有者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對知识的需求都是直接获取型,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探寻和钻研。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采取“奖励式”方法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动手的过程不单单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方法的过程。
二、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就要做到多元化教学。
1.做好初高中衔接
高一是初中学习的结束和总结,也是高中学习的开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高一时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高一是三年学习的开始,是夯实基础的阶段,基础不牢,何言进步?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帮助高一新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避免两者之间出现“断层”,这是高一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较低,能够读懂大意即可。但高中文言文强调文言实词、句式、积累和鉴赏。仅从课标要求来说,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高一语文教师要做好两者之间的过渡,帮助学生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高一语文教师要有整体概念,认识到过渡的重要性,在摸清学生基础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教学实践中,在讲到文言句式的时候,学生一般都知道倒装句,但具体是“宾语前置”还是“状语后置”就不知其所以然了。句子成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任务,但大部分学生会说“初中老师没讲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教会学生划分句子主要成分以及怎样分析句子结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打好了,之后的文言文学习也会顺畅很多。如必修一《氓》中的“秋以为期”就是“宾语前置句”,但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只能回答出倒装句,却回答不出具体如何倒装,何种成分倒装。这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多样化诵读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文本诵读。苏轼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诵读关注太少,即使关注,也只关注高考背诵篇目。没有诵读,就没有文本的直接感悟,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积累、文学修养就无从谈起。
诵读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诵读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音读、意读、情读。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文从字顺,读正确字音,也就是“音读”。之后再了解字词的意思,进行翻译,最后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诵读前,教师要给出诵读要求或者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如诵读《归园田居》,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勾画出作者所描绘的田园景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知。反复诵读《短歌行》,学生不仅了解了曹操之忧,还对曹操的行文脉络和风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的方式也可多元化:齐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竞读等。早读采用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等诵读方式,不仅增加了早读的趣味性,还能防止学生犯困,可谓是一举两得。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篇幅较长,诵读起来花费时间太长,有点得不偿失。但联系到分析人物形象,笔者还是让学生用了近15分钟的时间来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对焦母的蛮横、焦仲卿的妥协、刘兰芝的忠贞、刘兄的无情了然于心,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