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隽琪(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提到“品牌”两字,让我马上想到的就是质量、档次、信誉和文化。在全球步入品牌经济时代之际,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供给侧结构升级的重要内涵。可谓势在必行,任务紧迫。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打造中国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就是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品牌联盟名誉主席)
德国政府在60多年前就把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一个国家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尺,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自主品牌,打造世界的知名品牌,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杨振武(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都在发生嬗变。需要更加注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此过程中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发展比较优势,铸造创新高地,就要勇于参与品牌经济的角度,以品牌建设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增强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品牌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郎志正(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原国务院参事)
中国的品牌不仅代表着产品,更赋予它超过了很多产品本身的元素,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中国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等到世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只有品牌的建立才能有效促进中国的品牌文化转型升级、品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做出一些更大更好的品牌,中国企业的品牌才会在全球品牌上更胜一筹。
艾丰(原《经济日报》总编辑、品牌联盟智库主席)
品牌是质量、创新、诚信、营销、文化、人才和环境的综合反映,是供给结构升级的方向。品牌的建设可以促进资源流动过程的实现,因为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才能获得高的认知度、忠诚度与美誉度。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实力较弱或属于夕阳产业的企业、产品会被环境淘汰,资源会自发地向低能耗、高收益、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行业转移,进而推动我国供给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郑砚农(品牌联盟执行副主席、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无论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给品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国家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品牌强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还要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企业要发展壮大,走出国门,都要把品牌作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国富不等于强,人富也不等于被尊重。因此,一个国家强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就有一批受世人崇尚的品牌,这些品牌引领着世界范围的生活方式和潮流乃至價值取向,同时使这个国家受人尊敬。这样的品牌就能强国。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奋起直追,距离品牌强国梦渐行渐近。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不同于技术、资本、劳动力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品牌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其发展壮大可以为国家与企业组织释放可持续的生产动力。
袁雷峰(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副局长)
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主要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转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全球价值链重构进入关键时期,由制造导向转为创新导向、品牌导向。品牌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王永(中国品牌节秘书长)
品牌和我们实力一样,是我们软实力的代名词。如果把我们本人比作实力,那么我们的影子就是我们的品牌,当朝阳的时候你的影子在你后面,中午的时候你本人和你影子几乎重叠,当夕阳的时候影子在你的前面,因为夕阳在你的后面。为什么?因为一个品牌里面有一个惯性问题,一个成长很迅速的新兴品牌,其品牌影响力还赶不上企业实力。
保育钧(原中国品牌节副主席、原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
打造中国的品牌,应牢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打造品牌一定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一切为人服务,离开这个搞什么品牌没有用。两个基本点:一是从基础做起;二是从基本功下手。这两个基本点很重要,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就是出在这两个问题上。所以我们牢记一个中心,做好坚持两个基本点就可以打造中国品牌。
李楠(中国品牌领袖联盟执行秘书长)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那是因为中国没有更多的能够享誉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且我国的自主品牌的整体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袁清(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客座嘉宾)
当下企业的品牌竞争已上升到“维度大战”,“非一个水平的竞争”系维度竞争,它是用来区隔与竞争者的竞争层面,其结果不言而喻。“维度”靠什么?企业战略的顶层设计,找到社会或有的痼疾、行业的“痛点”和借势、整合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
陈昌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在整个国家品牌战略大势下,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观和品牌建设计划,未来不仅要能在国内竞争,还要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必须要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切实地符合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具备企业与品牌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