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为用户我们关心的问题来了,这次滴滴出行和美团在北京上调价格的行为,会不会带动全国性的涨价风呢?
即便是几大巨头达成默契,共享单车也不是想涨价就涨价的。因为共享单车作为出行服务并非用户唯一的选择,一旦用户认为价格过高,就会选择公交、地铁、自购单车以及公共单车等其他方式出行,最终共享单车企业的总营收反而会大幅下降。
共享单车在一二线城市,是最后两三公里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弹性较小的刚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乘公交、地铁基本在2元或3元起价。即使单车与地铁的起步价相当或略高一些,其快速灵活、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也同样能够吸引这些刚需用户。今后,如果听到美团和滴滴出行等共享单车企业在其他一二线城市涨价,大家也不要觉得意外。
事实上,一二城市多数人骑行共享单车主要用于公交、地铁和目的地之间的换乘,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现行调价方案对他们影响比较有限。不过对于较长距离骑行的用户来说,成本的确增加了,将促使一部分人改用公交地铁或自购单车出行。这样也释放出了一部分供给,有利于缓解部分地段的供给紧张问题。整体而言,通过价格机制让刚需用户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企业又增加了一定的收入,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升。
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总体来说是公交地铁的互补品关系。但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人们骑行共享单车往往不是用于换乘,而是类似于公交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小城市公交站点较密,如果公交可达意味着公交站点离目的地很近,步行即可。用户骑行共享单车,要么图便宜(比坐公交省钱),要么图方便(没有公交到达或班次过少)。无论哪个方面的考虑,他们骑行的距离相对一二城市要远一些。也就是说,在这些市场上,共享单车与公交互为竞争品关系。
同时,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高一些。目前公交价格普遍为2元,如果按目前滴滴出行和美团在北京的阶段价格标准,用户骑行成本至少2元~2.5元。这样一来,共享单车的价格优势就没有了,用户会觉得与其耗费体力骑共享单车,还不如去搭公交,或者干脆花钱自己买一辆单车。共享单车企业是不敢冒这么大的用户流失风险,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宣布上调价格。所以,笔者断定哈罗单车在短时期内绝对不会涨价,因为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比较特殊的是ofo,它是想涨价但不敢涨价。作为最渴求现金流的共享单车企业,ofo看着滴滴出行的小蓝和美团的摩拜先后调价,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它不敢上调价格,因为有两大致命弱点。
首先,品牌信任度不佳,近年来的负面消息缠身,特别是用户申请退还押金都难以及时支付,ofo的品牌形象江河日下。用户对于ofo的容忍程度到了极限,可以说品牌忠诚度已经荡然无存。此时上调价格无疑将刺激用户的敏感神经,加速用户流失。
其次,ofo的车况目前可能是行业中最糟糕的。本来ofo的资产质量就不高,加上运营不到位,坏车比例大、车况差,严重影响了骑行体验。上调价格将使得用户对于其服务评价更低,衬托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优势。
ofo目前已经战略收缩到早期的重点城市,而在这些城市中,摩拜仍然比较强势。ofo跟风涨价非但提升营收的预期目的达不到,还可能导致用户加速流失,反而营收大幅下跌。
市场经济下,企业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其中一项就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共享单车企业根据自身成本核算和市场态势,上调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为。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令人惋惜。有人将“一地鸡毛”的原因,归结于资本压力下的行业集体癫狂。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过度“烧钱”其实早在2017年下半年就结束了,投资人当时积极撮合摩拜和ofo合并,也开始要求它们重视成本做精细化运营,然而却毫无成效。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共享单车陷入困境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空有模式创新却无效率优势。
摩拜官方新闻曾经宣称,截至2017年10月,其运营超过700万辆单车,每天骑行超过3 000万次,可计算出每车每天骑行次数约为4.2次。但从美团IPO披露出来的数据推算,实际效率要低得多。美团收购摩拜为2018年4月,当月27天时间内摩拜获得了1.47亿元收入,若以700万辆单车保有量保守计算,平均每车每天的收入只有0.78元。而当时摩拜的价格为1元起步,即使是一半的骑行为免费包月卡用户,每车每天的骑行次数也才1.56次,与宣传的每车每天四五次相去甚远,反而与小蓝CEO刚私下透露的一两次相吻合。
那共享单车有没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呢?答案是完全可能的。
仍以摩拜为例,27天中的运营开支1.58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3.96亿元。二者相加为5.54亿元,分摊到700万辆单车上,平均每车每天总成本是2.93元。目前包月优惠很少,以单次骑行1元起价计算,每车每天骑行次数只要3次就可以覆盖掉全部成本费用。日均每车3次骑行数并不算很难,已有城市的公共单车达到这一指标,如杭州为3.6次,太原更是创下了超过了10次的佳绩。这表明,单车租赁行业完全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亏平衡甚至赢利的。
因此,在理解共享单车涨价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先进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没能转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提升运营效率?如果共享单车企业连基本的行业效率都达不到的话,市场上又怎么会有它们的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