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华丽互联网故事下的物业生意

2019-07-07 16:27螳螂财经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9年8期
关键词:物业办公空间

螳螂财经

共享办公的“伪共享”:一边在增长,一边在想象

风口经济的共性在于,即便没有清晰可预见的商业变现模式,资本依然有办法让规模疯狂增长。

共享办公的崛起,还在于新经济周期下的市场刺激,Wework诞生于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的2010年,国内的企业主要源于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下的创业浪潮。

在“共享经济”概念支撑下,全球三大共享领域的巨头Uber、Airbnb和Wework的估值分别达到了1 200亿美元、310亿美元和470亿美元。相对前两大巨头,Wework的“共享”显然有些特别:第一,它并非对原有闲置资源的盘活,从而发掘存量价值,比如私家车的闲置座位和住宅的闲置房间,而是更接近于“二房东”的租赁模式,改装升级后赚差价;第二,它目前还算不上真正的第三方平台,撮合交易的纽带作用并不明显,而是自营物业,更接近于综合办公服务提供商。

尴尬的地方在于,三者都在2010年左右成立,经过多年发展后,Uber和Airbnb都已实现了盈利,起码跑通了一个清晰的财务模型,而Wework还在扩大亏损中。在2018年前9个月,WeWork亏损了12.2亿美元,而2017年全年该公司亏损了9.33亿美元。据公开的一份投资者简报显示,Wework在2018年前9个月的亏损较上年同期增长近3倍至12亿美元。

然而幸运的是,在今年1月份被软银追加20亿美元的投资后,Wework的估值增长到了470亿美元。而且对于亏损扩大也有说得过去的正当理由,Wework的规模仍然在高速扩展中,无论是自营的“建建建”,还是并购的“买买买”,2018年Wework在中国耗资2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裸心社,加速了本土化过程,其实它原本还想合并国内共享办公第二巨头氪空间。

Wewrok的增长也给了其中国学徒们信心,用同样的故事讲给中国的资本听。去年的时候,《第一财经周刊》曾就“共享经济”能给办公室物业租赁这门生意提升多高的利润率,采访过众多业内创业公司,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入局者都忙着跑马圈地,变现的事情后面再说,这也很符合风口创业的一贯调性。

除了Wework的神话故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应该在于共享办公大概率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走向,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作为物业的新故事,全球五大房产咨询公司都十分关注这条赛道的发展,其中仲量联行在行业最热的时候做过终端用户(共享办公的用户)的调查,出具了一份名为“转瞬即逝,还是大势所趋”的报告,最终结论倾向于后者。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中国共享办公平台数超过300家,布局网点数超6 000多个,总体运营面积达1 200万平方米,提供工位数达200万个。而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联合办公行业监测报告》,2016年~2022年,中国联合办公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增长率达159.3%。

互联网思维的幻灭:小而美已死,大而全难活

从2014年的興起,到2015年的火热,再到2018年的深度洗牌并购,共享办公现在终于不再谈互联网的未来故事,也认清了行业还处在物理规模扩张的初期,但资本的寒冬却不期而至,提前将盈利的问题摆上了台面。

即便未来再美好,共享办公终究是门要落地的生意,创业者可以对资本讲Wework的故事,但面对企业用户,也得有让人家买单的理由,大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虚拟价值:开发的联合办公环境赋予的社群效应,知识分享、灵感激发和创业氛围之类;二是增值服务:综合业态的物业服务,还有资源对接、培训体系和媒体报道等。

前者都差不多,后者才是竞争产品的差异化体现,早期的创业公司往往企图在后者拉开距离,这是产品经理讲故事的风格,并利用创业团队的自有资源来进行营销,拉几个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来办公室坐坐,和这些初创企业的小老板聊聊天,“打打鸡血”,让空间带上“资源整合器”的光芒。但事实证明,提前用上“互联网思维”的共享办公企业都死在了早期,2016年,包括地库、孔雀机构和MadSpace在内的一系列联合办公空间倒闭,也提醒了行业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脆弱。

优客工场的创始人毛大庆在深入研究过Wework后曾得出一个结论:“小而美”的模式行不通,联合办公必须有规模,然后才能在生态闭环中通过各种增值服务赚钱。

按照氪空间刘成城的说法,没有50万的会员规模和500万个项目,销售增值服务的生意不太行得通。业内也有其他说法,但最低也不少于20万的会员规模,而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到。从这个角度出发,行业还整体处于物理规模扩张的阶段,距离增值服务的花式变现还比较遥远。所以目前经历大浪淘沙后存在的几个头部,Wework、氪空间和优客工场仍在进行疯狂的规模扩张。

然而问题在于,服务平台的故事还远,资本的耐心却有限,这毕竟是“烧钱”的重资产运营的赛道,后续的粮仓能有多大保证?就在去年12月份,孙正义本打算以160亿美元收购Wework大部分股权,但因Wework在财务上的持续亏损并扩大,多数投资者怀疑Wework估值虚高而强烈反对,最终软银改为对其投资20亿美元。而就在发稿前不久,氪空间也非常低调地完成了B+轮融资,由歌斐资产追投的几千万元人民币,相比去年6月份的B轮3亿美元大为缩水,当然,这也可能是人家不缺钱。

到底还是个物业生意:排队进场的开发商,多元化的业态组合

经过两年多的观察,2017年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大批量进场共享办公,估计也是它们终于发现,即使共享办公的互联网故事吹到天上去,但说到底还是个物业生意,并且显而易见这是未来办公的趋势所向,不管是抓住机遇还是战略防守,总得进场玩一玩。

其实早在2014年,SOHO就创办了联合办公品牌SOHO 3Q,潘石屹亲自站台,将联合办公业务称为“SOHO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不过当然讲的不是线上社区的故事,而是物业租赁的升级。2017年6月和11月,雅居乐和凯德分别推出了自己的联合办公品牌“寰图”和“凯德·C”,正式进军共享办公。2018年7月,瑞安房地产旗下的中国新天地推出了全新办公品牌INNO,也开始试水联合办公,11月,中海商业推出旗下的商务联合办公品牌OFFICEZIP。

开发商的优势在于自持物业、资金雄厚且品牌成熟,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像是“正规军”,带着多年物业经营的经验,具备更灵活的转身空间,能将线下物业形态、空间设计和场景分类的排列组合玩出花来。

共享办公创业公司和传统商业地产公司最终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共享办公脱离不了物业服务的本质,空间即服务,还是先把三维世界的事情做好,社群的故事先放一放。

作为千禧一代出生的人,笔者本人恰好也在共享办公空间工作,也非常喜欢这种工作形态,并且相信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作为用户而言,笔者很乐意见到联合办公空间的竞争升级。但站在行业的角度,还是提醒各位玩家做好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如果按照高力国际的数据推测,到2030年,30%的办公空间将以联合办公的形式存在,这不是互联网无限边界的战场,而是有限土地扩张的竞争。

猜你喜欢
物业办公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U-CUBE共享办公空间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