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华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点关注的对象,保护生态环境已为形式所趋,林业的发展对绿色环保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病虫害是目前关乎整个林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加强林业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当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本文从林业病虫害的根源入手进行分析与探讨,给出以下相关有效的防治技术与方法,希望能够对改善当前林业发展的局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
1 引言
林业关乎国计民生,在我国生态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绿色环保工作的核心,其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林业发展受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大,幼苗极易感染病菌,出现病态甚至死亡,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问题严重,林业发展因此一度进入瓶颈期。受林业发展限制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缓慢,为改善当前林业发展的不良态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林业管理工作、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改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2 林业病虫害概述
林业病虫害的基本概念为: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有害生物和病菌的侵袭,难以正常健康地生长甚至死亡。病害简单来说就是病菌的侵蚀影响了林木的健康成长;虫害顾名思义就是有害虫类生物破坏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使整个林业发展呈现不良态势,生态平衡难以维持,森林的整体经济效益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迟缓。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第一,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突变为病虫害滋生、生长发育、繁衍创造了先天条件;第二,林分单一,人工造林树种单一,林木抗虫害能力较弱,自身修复还原能力有待提高,大面积的病虫害极易造成森林毁灭现象;第三,外来病虫害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林业病虫害不仅包括本地病虫害,还有许多外来病虫害的参与,这使得整个森林系统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功能受到影响;第四,病虫抗药能力增强。长期的药物防治使某些病虫产生抗药性,对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病虫害难以根除,反弹现象时有发生;第五,重视程度不够。区域对病虫害防治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使病虫害防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监测力度不够、林业管理工作不到位、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种种原因造成病虫害不能得到高效及时的防治。
3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基本理念是:以生物鏈为根本,结合生物相生相克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主要借助大自然的力量,短期效益不明显。生物防治大体分为三类:第一,微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体内的真菌防止病虫害,天牛、松毛虫这两种病虫的干扰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林地中放养体内自带抵抗天牛、松毛虫的真菌的昆虫,待病虫驱赶或消失后,将昆虫及时收回;第二,天敌防治,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的天敌,研究人员需对林地中的病虫加以研究分析,寻找对抗病虫的众多要素,以此为依据找契合的天敌,辅助其繁殖,有效防治病虫害,使林地生物链趋于平衡;第三,益鸟防治,利用大自然的众多益鸟防止病虫害,鸟类自始至终都是病虫的天敌,营林部门可适时适量引入啄木鸟、山雀等鸟类,辅助其筑巢繁殖,减少资源损耗,实现生态平衡。
3.2 物理防治
通俗点说,物理防治就是通过人工捕杀害虫或利用其它辅助机械设备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物理防治的优点就是无污染、无公害、对生态环境无破坏。它适用的对象主要针对那种数量多、个头大、分布集中、行动迟缓易捕捉的害虫。另外,针对繁殖速度快、传播迅速的虫害,有相关的物理隔离方法避免其波及范围的扩大,具体操作为在当前已发生病虫害的林地区域周围建立隔离带。了解病虫害的特点及弱点,对症下药,如进行趋光性诱杀,高效环保,还节约成本。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用品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目前化学防治技术是病虫害防治中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技术,其优点在于防治高效、省时省力,生活中常见的有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防治的使用从根本上使虫害交配概率降低、定位能力下降,实现虫害数量减少的目的。与此同时,化学防治技术的弊端也在慢慢凸显出来,长期大量的化学药物在林地中的投放使用对林地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营林工作人员在化学防治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配比、合理喷洒,要做到定期更换药物以此应对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以一次性根除为基本准则,保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平衡。
4 结语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需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大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力度,加强林业管理工作,将检疫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病虫害防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资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合具有较高知识储备的专业研究人员,科学有效合理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林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小红.建立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6(04):53-54.
[2]栾亮亮.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