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滨州市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代际传承的困境分别从人才、文化空间、引导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校设置校本课程、线上线下联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争取民资参与、搭乘旅游快车,激发自身活力、职能部门做好组织与监督工作、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建议,以为新时代滨州市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村落 传统体育文化 代际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b)-0172-02
自远古以来,黄河三角洲上的核心城市——滨州市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丰富其生活,陶冶其情操,增强其凝聚力,提高其精神文明。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因一些自然及社会等原因使这些体育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遭遇了困境,其发展状况更是令人堪忧。
1 滨州市传统体育文化代际传承困境
1.1 传统体育文化代际传承人才匮乏
农村人口变迁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城镇化率;二是个体的自我选择,提高经济地位;三是青年上学进城,提高自我资本。《滨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20年)》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5.71%提高到2017年的58.63%。由此导致了村落的常住人口锐减,同时也导致了村落中以老年人为主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和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的性别结构失衡,这对于需要多人协力完成、场面较大、艺术性较强、行头较多、消耗体能较大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芯子、中兴龙灯等,需要深厚武术功底的狮包、武秧歌等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1.2 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被挤压
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对农民的体育生活方式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滨州市从2013年开始投资1200多万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对全市5000余个行政村建起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从设备看,除少量的秧歌道具外,大多是篮球场、乒乓球台、门球场等。不难看出,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挤压,虽说近年来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被国家高度重视,但是在全民健身、国民健康的大潮流中,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处于弱势,因为它不在“体育生活化”的范畴之内,对于其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特别大的威胁。
1.3 政府缺乏相应的引导机制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与申报工作,其根本的目的是要进行保护,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很多项目出现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即非常注重项目申报工作,但申报成功后要做什么、如何做就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发展机制。如阳信鼓子秧歌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祥,他是阳信县张杨村秧歌队的带头人,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秧歌走进中学课堂,然而近两年,张扬村的秧歌队却没发展起来,曾经的辉煌不再。再者,有些地方在保护非遗项目中也出现了“重静态,轻活态”的现象,即只是找到代表性传承人由口头描述整理成文字记录,用照相机、录像机拍下了表演项目时仪式规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再复制一些表演用的道具,这些就被放在档案室或展示柜里,成了静态观赏资料,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尘封”又有何意义?
2 滨州市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代际传承出路
2.1 扩大传承人才培养范围,设置学校校本课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传统体育人口及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的培育。其中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走进校园,一是因为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宣传的效果要更好;二是学生天生好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对于鲜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跃跃欲试的渴望。从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模式看,大体有几种,一是列为本校的校本课程,有专职教师进行持续性、常态性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教学时间长,学生面广泛;二是列为学校的兴趣课程或第二课堂,其特点是教学时间稍短,学生面狭窄;三是聘请民间艺人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其特点是教学时间很短,学生面很狭窄;四是临时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演、讲座等,其特点是教学时间非常短,学生面狭窄。从这四种模式看,效果最好的就是校本课程,它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列入在校生的必修课程,无论是学习的时间还是普及面都是非常好的,对于打造“一校一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线上线下联动,加强宣传效果
传统体育文化要能得到保护与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人民大众,但现在的“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保护非遗局面已经深深地阻碍了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可通过报纸、电台、地方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线上宣传线下展演等多种方式让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政策反复、轮番出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是能体验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文化自觉性,从而起到了发展、壮大队伍的目的。
2.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争取民资参与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件,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等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都有独立账户由国家或省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划拨资金,市级扶持资金则要根据本市的财政状况“量力而行”。但是这些资金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而言是杯水车薪,尤其是人数较多的项目,如阳信县鼓子秧歌小型为50人左右,中型为70人左右,大型为90人以上,在运营时产生的场所费、道具费和出行费等都非常高。邹平的中兴龙灯每次组织演出均需投入万元以上资金,所以,如此高昂的费用就必须得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才能保证这项项目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还可以争取民资参与,不仅能够给与非遗项目更多的资金支持,解决“政府办文化”的单一渠道,还可以激发企业家及其身边人的文化保护、传承意识及主人翁意识,实现从“政府办文化”的“顶层设计”到“民资参与”的“基层活跃”,充分激发了百姓的参与动机,使传统体育文化“活”在民间。
2.4 搭乘旅游快车,激发自身活力
目前,滨州市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只有武术类项目,如四季拳、燕青拳、二郎拳、程派高式八卦掌等能够通过办培训班、收徒、比赛等方式有更大的宣传面、更多的传承人外,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秧歌类、龙灯类等传承与发展的难度较大。据统计,2017年滨州市共接待1700万游客,旅游消费超过150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滨州市旅游品牌之一就是乡村旅游,因此,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搭乘旅游快车,让游客观看、参与、体验,以创造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并促进其对外宣传,成为滨州市的旅游品牌与名片。
2.5 职能部门做好组织与监督工作、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只靠民间自觉与自发,既然一部分项目已被列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遺产,那就应该由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扶持有监督,有评价有激励,这样才是对传承人的引导、督促和激励,才能促进项目更好持续地发展。
3 结语
新时代下滨州市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其困境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统筹兼顾才能给传统体育文化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才能成为黄河三角洲璀璨的明珠,以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体育文化多元化,促进国民精神文明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Z].2018-11-22.
[2] 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滨州年鉴·体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
[3] 王亚明,张爽,温明华,等.2017年滨州共接待1700万游客,旅游消费150亿元[EB/OL].(2017-12-24).binzhou.dzwww.com/bzhxw/201712/t20171224_16303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