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广凯,陆 嵘,邵 楠,胡海洋
(东华大学 a.教务处; b.团委; c.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1620)
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正大力开展双创教育,以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以高层次创业带动就业。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本科质量工程”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支持在校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1]。自2012年开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增设创业实践、创业训练类项目,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充实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内涵。我校(东华大学)发扬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实行完全学分制,立足人人成才、鼓励拔尖创新的理念,推崇兴趣驱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倡导因材施教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人人成才与拔尖创新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全程多维的“三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2],印发了《东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东华教〔2015〕30号)通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东华校〔2015〕38号),成立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和产业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负责人任秘书长,就业办负责人任副秘书长,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面领导和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学校双创教育中的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督查工作运行情况。教务处、就业办、团委、科研转化中心、尚创汇等部门组成协作组,分别负责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创业竞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定期沟通,开展相关工作。师生全员参与,形成了涵盖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全链条的教育完整体系(图1)。
图1 东华大学全链条双创教育架构
学校把双创教育列入“十三五”规划,把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扬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等内容列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系统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自2015级学生开始必须获得2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实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大学英语类课程分层次教学。根据新生数学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及个人发展志趣,学生自行选择高等数学A或高等数学B课程,A的难度比B高,高等数学A针对数学分级考成绩稍高、个人倾向于学业发展者设置,高等数学B针对数学基础稍差、个人倾向于就业创业者设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引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典物理教材,由我校理学院相关教师翻译成中文,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精神,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个性化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实际水平、专业发展需要,学生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班学习机制。推进学校本硕博一体化英语分层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基础课分层次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针对性。从实践效果看,获得了师生认可,为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课程保障。
打造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在双创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努力建设系统性好、集成度高、挑战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层次。各学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集中师资建设核心课程群,保障了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纺织学院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课程、国际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基础,组成了涵盖“纺纱学”“机织学”“纺织材料学(双语)”“针织学(双语)”等课程的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
学校还开设了暑期大师公开课,聘请国际顶级专家为学生开设暑期课程,鼓励学科专家为新生开设研讨课,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将专业素养的培养着眼点前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双创原动力。
我校依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视频公开课、规划教材、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成果,构建了实体和网络相结合的双创课程体系。如依托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宋福根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优化知识体系,创建实践环节,深化‘决策支持系统导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现代企业决策与仿真”,网络平台累计访问人数突破280万人次,为全国80多所高校师生提供决策仿真模拟实践服务;将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与创业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主编了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依托优质在线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实施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各有侧重的三层次创业培训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覆盖的基础性创业课程,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专业培训,面向创业学生的创业实践。学校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思维启蒙”“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优质课程,并从超星公司、好大学在线等引进优质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支持和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出台创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健全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弹性学制,为学生休学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为休学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修读计划,允许其自主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休学创业时间不计入学习年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计划、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9种情况之一即可获得学分。还出台了创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设立了“东华大学尚实创业奖”[4]。该奖的评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授予在自主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在校或毕业2年之内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设立尚实创业先锋奖、尚实创业优秀奖等奖项,已进行了两期评审。
面向上海时尚之都的城市定位,我校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着眼区域和城市发展定位,推动政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服务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实践。2014年我校设立了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依托东华大学专业教师、“飞行学者”、行业兼职三种优秀师资,着眼于服装创意设计、可穿戴时尚设计、时尚材料创新等战略,以培育时尚创意行业领袖为办学目标。
我校先后主办了24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17届环东华时尚周,承办了4届上海市“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文化作品展示活动。服装设计类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实现了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的紧密对接,构建了“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协同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了“汇创青春”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促进了产教融合,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作品一等奖获得者张卉婷为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其获奖作品为“Whisht Fencing”。该生本科毕业后由本校保研,并创业成立了KUSHSTUDIO工作室,入驻尚创汇孵化基地,目前企业发展良好。第三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作品一等奖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获得了浙江明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肯定,该公司与获奖者张楚晗达成了合作意向。2016年,浙江明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与东华大学合作共赢之旅,双方协同合作,积极参与新产品设计和研发,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意识,企业在获得新产品的同时,也储备了一批优秀服装设计后备人才。
2015年我校延安路校区辟出近2 000平方米的一栋沿街楼,建设尚创汇·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服务、创业指导、专业培训、场地和基金支持,服务在校生和毕业者创新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地处长宁区延安西路和中山西路相交处,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而居,具有极好的地理优势。2016年投入运营,可提供工位30个,独立办公室30余间,免费会议室8间。基地致力于建设专业化的孵化平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截至2018年8月底,共孵化企业75家,在孵项目23个,帮助企业获得基金资助1 390万元,融资近7 000万元。尚创汇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此外,学校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小微企业的开放力度,科研实验室向尚创汇在孵企业开放,为小微企业产品研发、试制提供支持。科研转化中心致力于师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层次技术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协同创新。
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把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参与促进社会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创意创业人才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兼顾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形成了科技创新、高层次学术创业、创意创业相结合的“三创”特色,建成了全链条协同管理双创教育育人体系。近年来,我校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上海市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 833项,直接受益学生7 400余人。我校连续八届有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论坛,并两次获得十佳“我最喜欢的项目”。2014年以来,我校创业人数均居上海市高校前列。2018届毕业生5 372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自主创业2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5%;此外,在校生创业约15人,居上海市高校前列。近年来,我校获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颁发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典型经验示范学校”,以及“上海市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我校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人为本,探索新工科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校内外导师资源,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着眼城市发展定位,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创意创业人才,服务国家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