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敏,一位清白做人、勤恳做事、不畏艰苦、勇于创新、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女科学家。她1964年9月出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是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她在国内率先开展畜禽养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
董红敏牵头组织全国57家优势单位,构建了全国畜禽粪便污染监测网,对211个监测点开展现场定点监测,创建畜禽粪便污染产生和排污系数分别核算的方法,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畜禽养殖业产排污系数。这套方法成为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农业环保部门污染减排核算的通用方法,为摸清畜禽污染底数、污染防治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董红敏提出了污水源头减量、过程污染控制、末端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创建了三改两分工艺、堆肥除臭污染控制、污水沼液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以污水减量为核心,创建了改饮水、清粪和输送,粪尿和雨污自动分离的“三改两分”工艺和配套装备,污水减量30%-65%。
董红敏协调组建“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集成创建了种养结合、清洁回用、集中处理等系列技术模式。成果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2014-201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等国家政策和重大行动采用。相关研究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董红敏就在国内率先开始了畜禽养殖环境技术的研究。从申请畜禽养殖环境研究的项目立项,到建立环境工程研究室,到成为公益性行业专项“主要畜禽低碳养殖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首席专家,她带领着团队针对养殖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持续不断创新。
当养殖业的发展跟不上肉类需求量时,她积极参与“节能高效太阳能猪舍环境控制技术”课题,研究开发的太阳能暖棚猪舍,大大缩短了生猪的养殖期。当畜禽养殖给当地环境造成的污染引起关注时,她主持开展的“规模化猪鸡场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制”课题,提出了组合式猪场高浓度污水处理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解决了达标排放问题。
作为首席专家,她组织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力量,研究开发了低碳养殖工艺和配套设施设备,提出我国畜禽养殖业节能减排核算方法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形成了适合不同生态区域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污水减控与粪便处理利用技术模式。其相关成果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为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当温室效应成为全球环境问题时,联合国建立了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制即清洁发展机制,董红敏瞄上了“碳交易”,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她主持开发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与示范”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户用沼气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专家委员会批准为“农户/小规模农场农业活动甲烷回收方法学”。紧接着,她又成功开发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户用沼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湖北恩施生态家园户用沼气项目”和第一个大型养殖场沼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山东民和沼气发电项目”,为农业环境国际补偿机制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和方法,开创了我国农业领域环保公益项目获得国际环境补偿成功先例。作为第一完成人,她2011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农业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董红敏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畜牧业环境伙伴计划的联合主席,组织编写了《猪产业链环境行为评价指南》、参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农业减排技术手册》编写;作为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巴黎气候大会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先后负责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评审指南、农业减排等议题的谈判。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靠坚实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了历次谈判任务,维护了国家权益。
她作为第一作者与美、英、荷兰等多国专家合作编写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IPCC)《2006 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畜牧和废弃物管理排放》,这一指南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编写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必须遵循的文件。她还作为主要作者参加了具有广泛影响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IPCC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和评估报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IPCC 集体奖的团队成员,展示了我国农业环境研究的实力、介绍了中国经验和故事。
董红敏在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现场进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