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明 张春英 吕梁 汤鸿驰 刘小靖
摘要:南京老城区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建于民国时期释放着古老气息的老街道、老建筑,即使它们的功能过时,但仍然面临着人口剧增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怎样通过进一步地改造使历史街区焕发生机是当务之急。以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作为实例,应对其进行产生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实现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传承发展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形成于民国时期,经历了若干次修葺与改造后,形成了今天的梅园新村历史街区,近期,对其进行了900余万元的改造投资,对路灯、线路等分别进行了改造,其中民国风貌的路灯共增加了16杆,对路灯沿线的多条弱电线路进行了下地处理,共涉及50多条弱电线路,还增加围墙,共建成新围墙300m。与此同时,完成了26幢楼房的修葺,实现了楼房的屋顶翻新。进行了房屋门窗的换新以及对多项公共设施进行了维修,切实做好了19幢民国建筑的保护工程,使得民国建筑修整后仍保留历史风味。同时,还对800余m。的旧民居进行了拆迁工作,随后由当地政府出资实现了翻建,大大提高了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1梅园新村体现的艺术价值
我们在梅园新村的历史街区中可看到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的建筑,这些房屋具有很多的艺术特点。
首先,梅园新村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屋在屋顶的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传统特色。和我国古代房屋建筑屋顶的特色“歇山”和“庑殿”体现的风格有着相似性。民国时候建造的低层建筑在坡顶的建筑特色上有着普遍的相似点,不仅是在“总统府”遗址中的我国古典式楼宇,还是在西方传统的楼房(见图1),或者在现存的保护建筑物,都能够发现这一特点,这也表明了民国的房屋具有的重要特征。
其次在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中发现房屋采用了拱券技术。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中都存在这样的特征。此类建筑都有圆弧的特点,这是古罗马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也对西方传统的建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有着无法描述的重要作用。这种技术不仅在承重特陛上有着良好的能力,而且看起来非常的美观,具有欣赏性。在各种各样的建筑中,拱券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看起来半圆的拱券一般存在古罗马建筑之中,而在哥特式中的拱券则为尖顶的样子(图2)。
再次,梅园新村建筑中存在着砖墙,这些砖块采用的材料、外观、颜色、花样甚多。这是由于房屋的结构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塑造平台。在现留的民国时期的建筑中,砖墙用在了各种特色和形状的房屋中,我们最熟悉的当属青砖。青砖的广泛应用因为其特有的颜色以及质感。如果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选用青砖,这些建筑显得很有历史的感觉,而且看起来有点怀旧的(图3)。
2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体现的民国建筑风格、建造艺术及特有的红色情怀
2.1空间造型、立面形态、门窗艺术
2.1.1空间造型。首先,仿西方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在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中体现在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保留了体积感与雕塑感。建筑不具备复杂的形体,而是呈现出统一性与整体性,长方体是其基本的形状特征。另外,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不再是传统的基础几何形,而是有了创新,采用集中形式的组合,丰富了空间构像,既不脱离基本形状,又有了创新与改造。
2.1.2立面形态。现代主义形式的立面形态是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所使用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立面形态与三段式原则完全不同,古典主义和复古主义所强调的三段式原则在这里并没有体现,这里的建筑所采用的是抽象的几何形体,整体建筑风格更加的简洁,去除了过多的装饰,使得造型更加的简明。对于墙面的划分采用的是垂直线条来实现,通过采用竖线条或者是横线条进行立面装饰或者是使用直线造型装饰一些细节,使得建筑整体更具现代性。
2.1.3门窗艺术。首先,立面门洞造型。梅园新村历史街区门洞造型并没有显著差别,尽管使用了仿西式作为新民族形式建筑和现代派建筑的建筑形体,但是所使用的是中西式融合的门洞造型。另外,立面窗户造型。我国传统的方形窗户在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得到了传承(见图4)。
2.2色彩、材质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是一处具有住宅功能的街区,这一功能从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时期,街区建筑的色彩所采用的是传统建筑的色彩,在房屋的門窗、墙面、屋面等部分都体现出传统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在建筑彩画上更能够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色彩特征,这表明了南京的民国建筑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形式的传承,也实现了对传统色彩的延续,同时,南京的民国建筑也在传统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与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审美。常见的建筑屋面都是由黄、绿及蓝色琉璃瓦所砌成,也包含青色的筒瓦。台基、栏杆与踏步位于立面之上,颜色为白色,柱子常见的是朱红色。由青砖砌成的墙面是青灰色的,而经过涂料粉饰的墙面一般是淡黄色额和灰白色的;一些墙面是石材的,会保留石材自身的颜色;而有些墙面是由贴面砖砌成的,这些墙面的颜色会由面砖的大小、颜色等因素共同决定。青绿色的彩画通常会在檐下出现。建筑中的门窗通常是由深颜色的铝合金制成的,也有的门窗是红色的,表现出十分显著的民族特色。
2.3装饰艺术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在对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传承的同时,也有一些创新和调整,实现了部分构件的简化,与此同时,对建筑的外观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包括采用多变的色彩以及丰富的装饰等。利用装饰细节,例如在砖墙上进行雕刻等实现建筑的美化同。
3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其保护及开发利用
3.1现有的保护措施与开发模式
首先,梅园新村历史及街区应当在保护好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不同构成因素给予保护。对于历史街区的修整,应该做到外部修整遵循历史风貌开展,而内部修整则可以根据实际的生活需求改造。另外,对于历史街区的修整不可急于求成,一步到位,而是应该逐步整治,按照历史原型进行历史性建筑的维修,发现有存在改造不合理的情况,可以适当整改使其恢复原貌,对于那些与整体历史风貌不符合的建筑,则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整。
其次,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开发。相比较于其他的历史街区,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例如生活设施老旧,居住人口锐减等。如何实现街区功能的恢复与丰富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中之重。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工作时,应把握好历史街区的历史特色,强调街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当前功能保持与功能变更是世界上街区保护使用较为广泛的2种形式。一是保持原有街区功能并加以强化。商业性质历史街区多数保持了原有功能并加以强化,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在保护工作中,迁出了原有功能不协调的电镀厂、仓库等。二是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功能,做好街区功能的转换,这是街区保护的基础。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在功能转换上实现了由建筑向娱乐文化休闲区的改造,效果十分可观。
3.2存在的问题
3.2.1现代文化元素发展与原貌保护正持续处于矛盾阶段。在进行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时,肯定会有现代化的元素被加入进来,从而造成历史建筑的变化。例如空调等现代生活所必需的设施以及一些外搭建造,这都会对历史建筑的外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进行现代化生活离不开这些元素,因此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时,可通过对建筑内部的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改善,以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
3.2.2发展中的借鉴与创新。对于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類似风格或者是雷同情况的出现。梅园新村历史街区虽然从外表看形式类似,但是每一个建筑都各具特色,没有完全重复的形式。然而,如今针对梅园新村历史街区进行的保护与改造,应不仅局限于研究将其与现代结合,还应该注重对历史时期的建筑师进行学习研究,研究当时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跳出思维枷锁,打开视野,对已有案例的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规避,实现新建筑的创新。
3.3应对措施
3.3.1三管齐下,保护文化遗产。首先,制度保护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应当在南京市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的清点、复原以及重新启用等等,具体包括历史遗迹,具有艺术价值或被认定为受保护的建筑物等;另外,还应当制定一些对受损文物进行保护的计划等。其次,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各种保护措施给予规范与完善,具体确立受保护的建筑物、建筑群及地段的名单等。再次,资金保护文化遗产。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应当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大量经费。
3.3.2保护性改造文化遗产。城市现代化不仅仅要做到尊重历史街区,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做到追求更好的人居环境。以澳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澳门政府在1983年时,选择了当时古城中的议事厅前地一带,将其发展为商业街,这一地带在当时市民活动最为活跃。在这一地带中,旅游局、图书馆、邮政大楼等多个公共建筑汇聚于此,沿着石板路向前,经过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店,便可以到达圣保禄教堂,这座教堂高高地矗立在山顶之上,是整个空间的焦点。议事厅前地、板樟堂前地、卖草地街、大三巴街和耶稣会纪念广场主要进行了道路地面的铺设,以及对道路两侧的文物建筑进行了修葺。专门从葡萄牙购买了彩色石子用以铺设道路地面,此种特别的铺地效果使得步行空间更有特色,也构成了澳门的一种独特风格,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了世界上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心仪之地,也成为了澳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结论
南京民国时期的历史街区体现着南京的城市形象,是这个城市历史的掠影。因此,改造南京历史街区,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改造设计,也是实现南京历史传承、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建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工程。本篇文章将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建筑特征,分析了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实现梅园新村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与此同时,为其他地方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