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
众所周知,听诊器是现代医生的标配,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听诊器的也是一位医生,而他发明听诊器居然是因为害羞。他就是19世纪法国医学天才何内·雷奈克。
雷奈克出生于1781年2月。由于他从小身体羸弱且母亲早逝,6岁那年他就被寄养到在南特大学医学院任院长的叔叔家里,14岁他进入南特大学附设医院学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801年,20岁的雷奈克远赴巴黎深造,拜在当时拿破仑的御医、医学大师科维萨特的门下。经过3年的苦学,他被选进属于皇家医学会的医学卫生学院。但令人费解的是,堪称天才的雷奈克却找不到一家愿意给他工作的政府医院。无奈之下,他只能漂在巴黎做私人醫生,直到1816年35岁时,才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著名的内克医院任职。
在当时的巴黎医学界,医生看病崇尚一套叫作“视触叩听”的诊断方法,而其中的“听”则采用“直接听诊法”,即医生直接将耳朵贴紧病人胸廓,来诊查心肺的声音,即便是女病人也照此办理,情形颇为尴尬。
1816年9月13日,雷奈克应召为一位豪门小姐看病。一进门,他就看到那位面容憔悴的贵族小姐捂着胸口、眉头紧锁……一番询问后,雷奈克怀疑她的心脏出了问题。随即他用“叩诊法”和“触诊法”进行了初步检查,却无法探明病因。唯一剩下的就是“直接听诊法”了,可害羞的雷奈克着实不想贴上去与她亲密接触。而那位小姐也面露难色,不愿接受男医生的“骚扰”……
眼看诊断就要陷入僵局,一个场景浮现在雷奈克的脑际:早上他在卢浮宫广场散步时,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游戏。一个孩子附耳在一根长木的一端,另一个孩子则在另一端用大头针刮出密码,通过声学传播,不必亲眼所见,附耳的孩子准确说出了密码的内容。雷奈克灵机一动有了方向:既然声音可以这样传递,那病人胸廓内的声音也一定能这样听到。
于是,雷奈克马上拿起一沓纸,卷成圆柱状的纸筒,像孩子玩游戏一般,把纸筒的一端放在贵族小姐的胸部,自己则把耳朵凑近另一端。不出所料,雷奈克耳朵里当即就传来清晰的心跳声,且声音通过固体纸筒传递还有了放大效果,比他过去任何一次直接贴在患者胸口更加清晰。
雷奈克喜形于色,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简易的纸筒是临床医学的一大跃进。如此持续研发下去,则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款听诊神器。于是,他开始专心发明,在经过多次试验、换了多种材料后,雷奈克做出一个长约30cm、直径约2.5cm的空心木头圆柱,以希腊语stethos(胸膛)与skopein(探知)结合构成复合词,为这个工具取名为“stethoscope”,即“听诊器”。此后,为使效果更佳,雷奈克对听诊器进行了多次改良,专门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听头,用于听取胸廓内的声响,这已具备了现代听诊器的特征。
后来,人们坚持不断改良听诊器。1855年,纽约的乔治·凯曼将雷奈克设计的单耳听筒,改良成由两条橡皮管连接的双听筒,这一灵活的结构,成为现代听诊器的设计标准。
何内·雷奈克,一个害羞的医生,发明了医学史上首个可以诊病的非致命器械——听诊器,也因此被尊称为“胸腔医学之父”。
【素材运用】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看似偶然,其实得益于他的“两颗心”——一是“留心”生活现象,从小朋友的长木游戏中获得了发明听诊器的灵感;二是“用心”解决难题,主动想办法绕过尴尬的“直接听诊”。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这样的“两颗心”,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久而久之,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小创意,抑或大发明。
【适用话题】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与发明;灵感
(特约教师 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