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我去过几个茶园,有一马平川的,有绵延起伏的……但海拔超过千米、山峦叠翠的,要数屏山乡内洋村的大仙峰茶园——高山茶天下。
屏山地处闽中南戴云山脉西侧,位于海拔1108米的大仙峰南麓。山高、雾多、云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我向往茶天下,钟意于她所处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野风貌。
一路上,羊肠逶迤小道两侧春意盎然,吐绿的野草和争艳的小花夹道欢迎远方的客人,随风摇摆起来好似翩跹起舞的少女,热情而奔放。陡峭的山坡上熙熙攘攘的灌木迎风而立,坚强地点头微笑、招手示意。山涧里流水叮咚与鸟鸣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一同弹奏春天交响曲。头顶的白云懒洋洋地如影随行,一会儿像老者眯着双眼打盹,一会儿孩子般地哈哈大笑,泛起两个酒窝,好不淘气。汽车的轰鸣声越来越响,天上的白云越来越近,不知不觉爬升到了海拔千米的土堡山村。
来到内洋村口,眼前豁然开朗,向往已久的土堡山村春色果然迷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具特色的土堡,黄土夯筑的古堡数量不多,散落在新式民居群里,堡上一道道裂痕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有的破旧不堪,已被闲置废弃,却屹立不倒;有的炊烟袅袅,依旧人丁兴旺。仿古土堡占大多数,尽管少有夯筑的外表,但钢筋、水泥和瓷砖等现代建筑元素难以掩盖传承先人智慧的乡风。远远看去,依山而建的土堡群错落有致,乱中有序构成一幅和谐山居美图,新旧颜色的鲜明反差,让我的好奇心跟着时光倒流。我还来不及探究土堡与土楼有多少历史渊源,但先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和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勤劳勇敢的精神值得点赞。
春分时节去茶园,虽然错过了樱花的浪漫,但却邂逅了山野最美的春光。穿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间,我同当地村民一样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小心翼翼地迈步,担心踏跨了不过两脚之宽的田埂,生怕踩踏了田间的作物。到了蓄水泡田准备春耕的时节,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自上而下依势而围的梯田形态各异,有的像圆盘,有的像猪腰,有的像镰刀……春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野的紅花草绿之间。春风拂面,脑海里接二连三浮现一幅幅农民犁地、播种、插秧、收割的画面,泥水溅在他们淳朴憨厚的脸庞上,如同胭脂水粉装扮他们,长满老茧的双手不知疲倦地劳作,一步一嘿呦,悦耳的山歌漫过山涧随风而去,谱写一曲曲劳动最美赞歌。不难想象,这里必定是一季一美景,一丘一幅画。
顺着田埂缓慢穿行,不是因为路窄难走而迟缓,而是因为贪恋每一处景色而刻意迂缓。我踏入田垄,弯腰抚摸多年未见的紫云英,焰红的花与深厚的绿和谐搭配,特别招蜂引蝶。忙碌的蜜蜂挑三拣四,尽情享用蜜汁,娇气的蝴蝶忙着为它们授粉。隔壁水沟里传来几声蛙鸣,我应声而去却不见蛙影,想必它们正在忙着筑巢准备产卵,用新生命向春天献礼。成群结队的万年鱼逆水而上,它们不畏旅途艰辛,用勇气与智慧挑战自然。田头山坡上的南酸枣树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活力十足,准备破皮吐绿的嫩芽蓄势待发,随时绽放生命的力量,树顶枯枝托起的鸟巢好不热闹,叽叽喳喳的喜鹊正在纵情歌唱。
还没看够田间的美景,却已经来到了茶园山脚下。抬头仰望,蓝天白云掩映下的茶垄忙着吐故纳新,嫩绿的新芽冒尖格外醒目,茶树干上附着的寄生植物纷纷努力探头,哪怕能沐浴到一丝阳光。茶垄一圈一圈自下而上变小,像一个个倒立的陀螺安放在山野之间。沿着陡峭的步行栈道缓缓爬升,呼入的空气越发清新而凉爽,体感气温也在慢慢下降,触手可及的白云在头顶上嬉戏,像淘气的孩子没完没了。站在栈道半途的平台上张目远望,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山谷里的村落像一幅活动的油画,民居土堡群像一个个无序排列的积木,山野春色把积木点缀得五彩斑斓。爬到山顶后环顾四周,如梦仙境,云雾升腾,太阳时隐时现,还没来得及滋养这片茶园,却又被抢到了那座山头。俯瞰整个茶园,每座山上的茶垄各有特色,不再像从山脚看起来倒立的陀螺,像一堆堆同心圆散落在漫山遍野,又像是一座座绿色城堡,城堡之间的小路弯曲幽静,把小山村紧紧搂在怀里。
面向东方的戴云山极目远眺,这才意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阳光穿过云缝照在戴云山主峰,好像绿色地毯上洒满了金灿灿的珠子,把青山绿水馈赠给勤劳善良的百姓。坐着山顶的木亭里,一次又一次由近及远、由远到近俯瞰整个茶园,来回打量屏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每一个角落,奢望多几分感动和留恋,遗憾的是镜头装不下全部美景,朋友圈无法分享每一份心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屏山时,我依依不舍回望茶园,被当地贯彻生产、生活、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折服,对老百姓一贯沿用传统农耕方式肃然起敬,既是绿肥又是青饲料的紫云英不正是最好的见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