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2019-07-04 06:54罗汝慧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针补阳神经功能

罗汝慧

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南宁 5303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表现为起病突然、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虽然可以采用多种治疗方案,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是有资料表明,采用中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该文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旨在研究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45~73 岁,平均为(60.23±7.55)岁;发病时间为 6~72 h,平均为(40.45±16.28)h。 观察组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为47~75 岁,平均为(60.35±7.49)岁;发病时间为 8~76 h,平均为(41.19±17.29)h。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均在45~75岁之间;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无意识障碍;③中医证属气虚血瘀,症见半身不遂,肢体瘫痪,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淡暗,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2]。

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进展型脑卒中;②合并患有心肝肾疾病、严重感染、肿瘤、颅脑外伤、脑寄生虫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包括有抗血小板凝集、清除氧自由基、调脂稳定板块和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药方为黄芪30~60 g、当归12 g、赤芍 10 g、桃仁 10 g、川芎 10 g、地龙 10 g、红花 6 g,1 剂/d,用水煎服,分两次服用,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6次。

针灸治疗:舌三针,面三针,气海;取患者患侧肢体的肩髃穴、臂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梁丘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丰隆穴、三阴交穴、太冲穴等;健侧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血海穴,并留针30 min,接G6805-Ⅱ电针,频率为疏密波;1次/d,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6次。

1.3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头晕、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①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恢复至V级。②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较最初提高II级,生活基本自理。③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肌力恢复I级,但生活无法自理。④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评分判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 65.00%(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8.85±3.06)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2,P<0.05),Barthel指数评分(52.69±10.36)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分]

组别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33_1847_2855_1874_2891.png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对照组(n=40)25.76±5.34 25.08±5.04 8.85±3.06 11.58±3.42 23.56±7.24 24.16±8.04 52.69±10.36 43.24±9.57 t值 P值0.586 0.280 3.762 0.000 0.351 0.363 4.238 0.000

2.3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的颈部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者斑块脱落,从而导致血管狭窄或者血管闭塞。而Hs-CRP作为脑梗死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反映出患者体内的低水平炎症活动的情况,对斑块形成和破裂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不稳定性斑块内部的炎性细胞可以分泌出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该蛋白酶可降解斑块纤维帽中的纤维胶原,从而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诱发了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脑梗死[3]。

在中医学中,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中经络”的范畴,可以分为“气虚血瘀”“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以及“阴虚风动”等类型。有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辨证选方治疗“中风病”,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该文所采用的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从而起到补益元气的功效,以气行则血行;而当归和川芎则为臣药,当归可补血活血,而川芎则能够活血行气,两药合用则能够辅助君药达到补气养血、活血行气的功效;而桃仁、红花、地龙和赤芍4个药均为佐药,合用后可增强君药、臣药的活血散瘀的效果,同时可以促进药力更大的发挥。因此,上述药物合用,可帮助患者补气活血,散瘀通络。而在现在药理学研究中,补阳还五汤含有黄酮、生物碱、有机酸等,可改善患者的颅内血流变学、保护患者的脑组织、修复脑神经、调节免疫等[4]。而采用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患者头部相应的刺激区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促进病变早期脑血肿吸收和脑水肿的消退[5]。颞三针均位于患者头颞部,第一针是在率谷和角孙,率谷穴位于足太阳和少阳之会,角孙穴位于足少阳之会;第二针是在悬里穴和曲鬓穴,悬里穴位于手足少阳和阳明之会,曲鬓穴位于足太阳少阳之会;第三针是天冲穴附近,天冲穴位于足太阳和少阳之会。通过颞三针,可有效疏通患者的肝胆经络的气血[6]。穴位曲池穴、合谷穴可有效调和气血,增加血液濡养;穴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等可以帮助患者补充正气,增强血液的运行力度,有效预防瘀血的出现。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5.00%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 评分(8.85±3.06)分低于对照组(t=3.762,P<0.05),Barthel指数评分(52.69±10.36)分高于对照组(t=4.23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袁兵[7]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发现临床治疗有效率85.37%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 51.22%(P<0.05),段高锋[8]对 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显示NIHSS评分(11.23±3.33)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58.48±10.24)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三针补阳神经功能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针刺颈三针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靳氏膝三针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