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海
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泌尿外科,山东淄博 255069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早期以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男性泌尿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加与病情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形成了超大前列腺增生[1]。该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此术式对于大多数良性增生患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但对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剜除术即整体迁出前列腺主要增生的中间移行带能够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鉴于此,该文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就剜除术与电切术在超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如下探讨。
回顾性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超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增生者[3];②前列腺体积>80 mL者;③经过伦理协会批准且资源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具有前列腺肿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的40例缓和列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5~69岁,平均(56.39±2.48)岁;体重 56~83 kg,平均(68.47±3.42)kg;病程为 3~9年,平均(5.18±1.54)年。 研究组患者年龄为45~70 岁,平均(57.47±2.58)岁;体重 57~85 kg,平均(69.32±3.76)kg;病程为 2~9 年,平均(5.66±1.69)年。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具体操作为:通过尿道探入电切镜,探测膀胱、双侧输尿管开口及前列腺增生有无异变;在精阜近端5~7点处对尿道黏膜行电切处理,同时使用电切镜镜鞘与电切环逆推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将腺体组织推离达膀胱颈前,适当留取部分组织让其与膀胱颈保持联结;对前列腺外科包膜进行电凝以止血,迅速切除剥离的前列腺增生中叶组织;找到前列腺顶叶10~12点位置,对其进行等离子电切术(深度达前列腺外科包膜层,范围在精阜和膀胱颈口位置以内);使用同剜除中叶一样的方法剜除两侧叶;修整前列腺尖部至精阜处尿道开口呈圆形;插入导尿管,持续冲洗膀胱。
该研究通过观测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指标(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4]。
其中IPSS量表包含排尿情况相关的7个问题,每题赋分0~5分,总分为0~35分,得分越高则说明症状越严重。而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为0~6分,0分表示非常满意,6分表示非常糟糕[5-6]。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s),分]
表1 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s),分]
组别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对照组(n=40)研究组(n=40)术中出血量(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h)135.69±6.48 103.58±5.69 191.57±11.58 158.72±12.43 37.54±2.69 15.46±1.48 13.69±1.36 10.43±1.42 t值 P值9.53<0.05 5.38<0.05 16.06<0.05 4.56<0.05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经治疗后,研究组的IPSS评分与QO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2 对比两组的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s)
表2 对比两组的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s)
组别 最大尿流率(mL/s)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08_806_407_833_433.png残余尿量(m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研究组(n=40)5.69±0.69 6.04±0.45 16.54±0.46 22.76±0.35 71.84±5.69 70.53±4.87 16.58±2.36 17.36±2.54 t值P值0.99>0.05 26.18<0.05 0.44>0.05 0.63>0.05
表3 对比两组的IPSS评分与QOL评分[(±s),分]
表3 对比两组的IPSS评分与QOL评分[(±s),分]
组别IP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08_806_838_833_863.pngQO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研究组(n=40)23.36±3.49 23.48±3.67 6.88±0.69 3.54±0.47 5.16±0.35 5.24±0.40 2.96±0.24 1.36±0.21 t值P值0.07>0.05 9.41<0.05 0.43>0.05 12.82<0.05
电切术是目前常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技术,但该术的执行需要对两侧叶包膜进行电切,因而有引发闭孔神经反射的风险;再者,该手术创面的凝固层较为薄弱,因次极易引发较大的出血量,导致部分患者甚至可能需要输血或需延长膀胱冲洗时间;此外,电切时的高温(400℃)会增加深部组织热损伤风险,进而引发尿道外括约肌损伤或灼伤尿路。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此外,程洪林等人[7]的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电切术治疗的患者的IPSS评分为(4.80±1.70)分,QOL 为(2.70±1.0)分,显著高于采用剜除术治疗的患者的IPSS评分为 (5.20±2.10)分,QOL为(2.80±0.90)分。而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IPSS、QOL 评分为(3.54±0.47)分、(1.36±0.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8±0.69)分、(2.96±0.24)分(P<0.05),该结果与程洪林[7]的研究结果类似。这说明相比于电切术,剜除术在超大前列腺增生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剜除术的等离子双极电切可作用在组织表面,所以可令组织生成凝固层进而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该术的手术视野更为清晰,令快速切割组织得以实现,因此手术用时更短;其次,剜除术在保障切割准确度的同时还具有较低的温度(40~70℃),因其热穿透效应低所以不会对切割部位的周围组织形成额外损伤,进而有效降低了尿道外括约肌损伤的风险[8];再者,对组织行电凝处理时不会产生大面积的结痂,所以避免了因焦痂脱落而产生继发性出血,所以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少;最后,从解剖学来看,该症是前列腺腺体挤压周围组织形成外科包膜,而剜除术则是沿着外科包膜分离,将增生的组织完整剜除,因此清除更为彻底,同时还有效的节约了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剜除术在超大前列腺增生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的恢复,因此建议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