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彩霞,乔 瑛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会因脑动脉闭塞出现残疾或死亡。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血管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其目的是将闭塞血管开通。临床实践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量显著回升,这样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1-2]。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近年来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对于提升护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3]。为进一步提升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患者开展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现报告如下。
选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符合2014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经MRI检查确诊;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7分。排除标准:MRI显示脑梗死病灶存在血性变化;存在心脏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认识障碍、药物过敏、曾服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包括女18例、男32例;年龄范围37~77岁,平均(57.45±6.54)岁;脑栓塞21例,脑血栓形成29例。实验组包括女19例、男31例;年龄范围38~78岁,平均(57.87±6.23)岁;脑栓塞23例,脑血栓形成27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动脉溶栓治疗,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用碘海醇(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66)为造影剂,采用5F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将微导管尖端尽量接近闭塞血管处,发病4~6.5 h采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5)溶栓治疗,0.9 mg/(kg·d),前10%剂量在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60 min内静脉滴注。同时在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与心率等各项临床指标变化,且在给药24 h后行脑CT复查。所有患者按病情情况给予甘露醇(天圣制药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0761)脱水治疗。
常规组接受神经内科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接受全程护理,全程护理内容包括:①构建全程护理小组: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和康复师作为小组成员,所有成员均接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知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日常活动指导培训。②体位及介入护理:每2 h为患者变换一次体位,主要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坐位等体位,良好的体位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同时溶栓前清洁皮肤,预防穿刺口感染,做碘过敏试验;插管侧肢体限制活动,避免扭曲,局部绷带加压包扎,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尿管留置注意通畅,避免异物压迫。③康复指导:患者会因神经功能损伤,出现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应当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制定,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④心理指导:对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的知识和部分简单的防治措施以及在康复期怎样更好地配合治疗。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讲座模式进行宣教,也可以利用ppt等影像资料进行团体宣教,同时向患者介绍疾病概念和治疗原则。⑤生活指导:引导患者充分接触自然,在早晨或傍晚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引导患者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并指导患者合理作息,维持室内安静的环境,获得充分的休息。⑥案例教育:护理人员应将以往成功的案例展示给患者及家属,增强患者和家属对康复的信心,给患者更多的鼓励,提高患者的康复动力,同时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增强患者自我效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⑦按摩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保持患者关节的功能体位,防止畸形,取仰卧位,由康复师采用屈食指点、按法为主,并配合推、摩、掐、括等手法,以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刺激感为度。
比较两组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遵医行为、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缺损NIHSS[5]:总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正常或近乎正常0~1分;轻度1~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5~20分,重度21~42分。
遵医行为包括合理膳食、规律用药、心理平衡、坚持锻炼等项目。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6]:包含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条目量化为l(极差)~5(极佳)分。各因子粗分最高20分,最低4分,均为正向积分,即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各遵医行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遵医嘱行为对比[n(%)]
护理前两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各维度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GQOLI-74评分对比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会出现残疾或死亡[7]。当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血管介入治疗该疾病,其能够通过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进而减少脑组织损伤。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患者脑组织局部供血减少或者中断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细胞内会将大量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激活物等释放,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8]。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机制仍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中,但有报道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本研究中针对实验组患者开展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具体包括康复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出院指导。其中康复指导能够帮助患者针对性改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心理指导能够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升治疗依从性;生活指导则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疾病康复;出院指导能够让患者掌握出院后自我护理方法,保证预后。本研究中,护理后实验组各遵医行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干预后实验组各维度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这表明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实施能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常规护理更有优势性。
可见,针对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患者开展全程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进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