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军 李小清
摘要 本文对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其建设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全域特色田园乡村思路和应对措施,以期找到振兴乡村的切入点,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农业丰收、农民致富。
关键词 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问题;思路;应对措施;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9-026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苏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作出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决策部署,印发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南京市江宁区东山王家、秣陵观音殿、淳化东龙、谷里徐家院、湖熟钱家渡等5个村成为了省级特色田园试点乡村。南京市江宁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综合实力强、城镇化发展程度高、基础条件具备等优势,提出全域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推进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全区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促进乡村复兴的抓手,必将更高质量地推动我区乡村发展。
1 江宁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江宁区延续了金花村建设、千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经验,通过持之以恒的推进,把美丽乡村作为江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品牌,升格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范畴,振兴乡村发展。江宁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率先在5 个村进行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各村本着自有特色,深挖农耕文化,植入现代元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1 古今交融,历史遗存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枕山、环水、面屏”间,东山王家老宅中的木雕、砖雕、石阶、圆门以及青砖黑瓦尽显古朴、幽静。东山王家运用现代农业理念,传承乡愁,建设家园。开发千亩油茶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间,让油茶花期盛开在10月上旬至12月的少花季节。油茶果不仅能榨出不含芥酸、胆固醇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油茶籽油,其山茶甙、不饱和脂肪酸和茶多酚等营养成分指标要优于橄榄油。茶饼既是肥料又是农药,可防治稻田害虫,提高农田蓄水能力。该村把加快发展农旅文融合作为新产业,目前农林生产布局按排种植山芋10 hm2、油菜13.3 hm2、梨树40 hm2、油茶20 hm2,养殖水面33.3 hm2。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造“双龙湖”特色品牌,开发梨汁、梨膏、茶油等农产品。之前规划的林间漫步、溪谷漂流、水上竹筏、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项目正在建设,有优势、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正在有序有效的打造中。
1.2 文创联袂,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秣陵观音殿紧密联动文创企业,大力发展文创经济和总部经济。引入薰衣草森林集团,完成香草铺子、轻食餐厅以及小甜心手工作坊等业态布局,二期特色民宿、讲堂等具有台湾特色的业态正在设计对接。通过民间征集、举办创业大赛、引入品牌文创企业的方式,引进中医药养生馆、三吉沙画、花丝工艺、生态缸等小微文创商店等23个非遗项目和文创项目。
据民间流传,江宁街道花塘一带的村名、地名与《红楼梦》中大都巧合。花塘这一带也有四大家族,即曹上村、小王庄、史家村以及薛家凹子。该村围绕红楼主题民宿、特色手工艺作坊、酒作坊等独具乡土特色的文创经营项目初见成效。糟鸭信、火腿炖肘子、火腿鲜笋汤、野鸡崽子汤等《红楼梦》中描述过的美食有望被端上农家餐桌,游客们可体验“舌尖上的红楼文化”。在“十里稻香、红楼农家”的发展规划中,将乡村空间、人文要素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高度融合,利用红楼文化要素结合农业生产景观体验,充分发挥乡村农业生产特色。在这种定位下,花塘社区将通过农田综合整治、河渠改造引入种植连片高品质绿色大米产品,形成“红楼稻香米”品牌,做到环村稻香,打造具有独特乡村浪漫情怀的红楼稻香体验项目。
1.3 环旅一体,宜居环境与农民生活相结合
谷里徐家院按照“三园共建、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以“野八鲜”“水八鲜”等“互联网+”有机瓜果蔬菜为主要业态,建设绿色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搭建蔬菜加工配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已种植70余种露地蔬菜,面积20 hm2,林果类主要为桃树、梨树、石榴等品种,面积13.3 hm2。同期,20 hm2核心区带动,辐射全街道近666.7 hm2的果桑产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衍生出的桑果酒、桑果汁、桑果干、桑叶茶等产品将成为绿色养生食品。
淳化东龙按照“一区四片”產业规划,完成中草药特色种植片区白芨种苗培育第一期20 hm2建设,在四季特色林果采摘片区精心规划打造了数百亩各种水果不同季节的采摘片区,借力南京江宁电商产业园,助力扶贫共建,推动线下线上互动。
湖熟钱家渡以“水”为切入点,建设了环河道路、小桥、民生服务点、小憩处等配套设施,建成了与湖熟菊花园的水上交通线。规划了153.3 hm2的高效水产养殖基地、蔬菜基地及稻米种植基地,以地产品牌“奇水牌”优质青虾、湖熟大米为主导产品,创新包装了“尚米”“橹运”等新品牌。同时,建设了6.8 km生态旅游环线、滨水民宿、水上清吧、水上游线、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悠然乡村、产业乡村、宜居乡村。
2 发展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特色”“田园”“乡村”还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农业还很脆弱,耕地被占用,发展力略显不足,普遍存在村庄环境整治进程差别大、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劳力资源外流、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等问题。有些乡村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家乐、民宿、康养等建设目标,出现了产业多元、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品牌农产品占比较低、销售渠道单一、附加值不高的现象。乡村的村味还不够浓,规划设计高大上的东西偏多,而切合当地实际、能持续发展的东西偏少,并且有同质化倾向。因此,要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要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培育村落的独特气质。全域发展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全域旅游、全域营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实践如火如荼,但在全域发展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认为全域发展就是“全面开花”,是高大上项目;二是把全域发展误当作一块“金字招牌”、一种荣誉,以为拿到了“示范区”的牌子就是功成名就;三是停留于一句口号、一般号召,在具体举措上却无章法、无所作为。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偏离了全域发展的本来意义和方向。
全域特色田园乡村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新的发展路径,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又是一个创新、创造、创建的过程。因此,关键在于把握“全域”二字,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并付诸创新实践。
3 发展全域特色田园乡村思路
特色田园乡村是“三产”融合的产物。一产是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二产是保障,必须紧紧围绕客户群的现实需求,与以往的农产品深加工等并不完全划等号。三产是关键,进一步拉长、加宽、增厚休闲旅游、农业采摘、农耕体验、养生养老等产业链条[1],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1 建设理念
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注重把握3个方面的理念。一是需要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乡村风貌是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必须努力以最少的、最自然的、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风情。二是需要通过文化传承留住乡村的“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挖掘和培育特色文化。乡村中有不少的祠堂、古树、老会堂、旧工厂等,有比较丰富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2]、传统技艺、乡风民俗,就连很多村庄的名字背后都有一连串的传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只有讲好故事,传承好乡土文化,才能让人找到“根”和“魂”,留住乡愁记忆。当然,还需根据新时期建设要求,积极创造乡村新文化。三是要以宜居宜业的环境留住“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复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乡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是导致乡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需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需要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要加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便捷的生活,将乡村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3.2 建设总要求
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总要求及“三特三田三村”建设内涵,全域推进“420316”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全区农村划分为4个片区、20个组团、316规划保留村3个层级。即:片区层面重点建设道路框架、门户节点、乡村旅游重大项目、整体环境的梳理;组团层面重点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文脉相通相连、山水相似相近的核心模块,放大辐射效应;点的层面重点围绕试点要求,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具体实施过程注重点线面统筹结合,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域特色田園乡村。
3.3 建设内容
必须积极顺应生态循环、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优势产业、农耕体验、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众多营销卖点,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3.3.1 资源全域整合。树立新的特色田园乡村资源观,把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整合区域内资源,拓展乡村生活空间,集聚打造田园乡村目的地。
3.3.2 产业全域融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特别要注重优势产业培育。要把握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促进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引导变“输血”为“造血”,创造更多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特色田园乡村产业新高地。
3.3.3 服务全域提升。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能否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田园乡村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3],实现乡村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提升原住民和游客在乡村生活的各个空间、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乡村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田园乡村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3.3.4 环境全域协调。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产品、最美的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田园乡村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4],全域田园乡村实践将把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3.5 文化全域挖掘。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保护与宣传历史文化;要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3.6 示范全域带动。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制订乡村建设长期规划,制订村规民约,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能体现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 应对措施
随着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作为南京市近郊的江宁区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上, 要因地、因村制宜,抓住特色,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全域发展,实现环境宜居、生态美好、生活富裕的目标。
4.1 以产业优势留住乡村人才
江宁区优势产业众多,农业产业和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农民甚至远嫁的媳妇回到故乡创新创业。为留住乡村人才,还需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在配套政策上适当放宽,推进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相关证照的办理,推进绿色通行。通过聚集人才,为振兴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以土地资源发展乡村经济
紧紧围绕“绿水青山”的目标,积极整合土地资源,进一步发展宜农、宜林、宜经作物,逐步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农林技术部门要千方百计地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不失时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新措式等服务工作,逐步提升农民种植水平。各级政府要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以扶持,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4.3 以农耕文化带动农业创意
全区各村都有着一些文化积淀,这些农耕文化为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将这些文化进一步加以拓展、延伸,精心打造成为现代人们所思、所盼的创意农业,以形成具有乡土气息、地域特色、乡愁承载的各种农业创意,让农村展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面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的新路子。
5 参考文献
[1] 张晟源.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J].创造,2018(11):24-26.
[2] 邢慧斌,席建超.旅游扶贫视角下特困区新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2-117.
[3] 寇有观.关于城乡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8,23(22):8-14.
[4] 宋悦楠,杨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调兵山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72-75.
收稿日期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