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菲交响组曲《大峡谷》的本土化创作特征

2019-07-03 02:11张伊瑜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峡谷

张伊瑜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格罗菲交响组曲《大峡谷》的分析,讨论作品的艺术特性,了解其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摆脱欧洲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如何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音乐自身的开拓性与立足美国本土文化的观念立场。

关键词:格罗菲   交响组曲   《大峡谷》   美国本土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05-03

格罗菲(Ferde Grofe,1892-1927)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编曲家、指挥家及钢琴家。交响组曲《大峡谷》创作于1931年,尽管作品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局势动荡,但美国仍然风平浪静。20世纪初,欧洲音乐正走向十二音体系,美国正是爵士音乐兴起之际,然而,格罗菲在这时期所创作的《大峡谷》并没有走向爵士音乐的体裁形式,而是一首非常具有美国风格的管弦乐组曲作品。格罗菲是如何通过这一作品打破传统音乐模式,运用美国本土化的音乐素材结合欧洲作曲技法,创作出这部别具风格的描绘性音画作品。又是如何运用音响听觉,让人产生视觉联想的呢。

格罗菲5岁时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小提琴与和声,又随祖父学习中提琴,但由于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因此曾作过银行职员及其他行业的工作。早年,格罗菲便开始以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同时也是铜管乐队中的长号演奏者。在此期间,他杰出的编曲技巧以及在乐队中极好的音乐才华很快被赏识,1924年为格什温(Gershwin)的《蓝色狂想曲》编配,使其赢得了不少声誉。这首改编曲的成功鼓舞着格罗菲寻求更多的、能够被改编成为爵士交响乐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早期创作,如:《密西西比》(1925年)等。作品的创作技法集中体现于1931年所创作的《大峡谷组曲》中,其他代表作还包括《百老汇之夜》《大都会》《小报刊》《马克·吐温组曲》《好莱坞组曲》等交响音乐。至此,他被提名为城市电台音乐厅的主要音乐改编者与卓越作曲家,并活跃于美国乐队大师协会(American BandmastersAssociation)。40年代,格罗菲全身心投入到大规模作品的创作与客座指挥中,1944年为电影《Minstrel Man》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

格罗菲是第一位将欧洲管弦乐队技巧与乐感融合为美国人所知的编曲家,其编曲与原创似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裁缝一样。他的作曲与编配点燃了交响乐的色彩,系统地运用美国素材,十分受从不知晓欧洲古典音乐的美国人欢迎。

一、创作选材与创作构想

从《大峡谷》所表现的内容来看,作品立足于通过音响手段、音响造型,以象征性手法描画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自然风韵,很明显其重点是在于景物的勾勒。作曲家选取了大峡谷一天之内的景物变化境况来构成作品的五个乐章构架,完美的体现出时间流逝的过程,它让人联想到R.施特劳斯的交响音画《阿尔卑斯山》与鲍罗丁的《中亚西亚草原》。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现出音乐的情节,而非常见的戏剧性情节。

作品的时间框架主要表现在第一乐章的《日出》到第四乐章的《日落》这一时间过程,至于第二乐章《沙漠》与第三乐章《山径》则是两个不同的场景。第二乐章《沙漠》是宏大的,作曲家力求通过音乐来刻画那些在日照中闪闪烁烁的光泽变化,显示出旋律中极其细腻的特写。而第三乐章《山径》则更是一种局部景况的特写,首次插入的人物刻画,体现出了作品的人文因素,使乐曲成为不只是具有自然描绘的作品。第五乐章的《暴风雨》从内容上看,本该置放在第四乐章《日落》之前,即包裹在一天时间范围之内,作者的这一设计似乎有点脱离了一天的时间框架。显然,作曲家的别有用意是从音乐或音响对比上思考的,因充满动力、激越的暴风雨场景的描画使整部作品的结束又拉至一个高潮性的结局。

尽管整部作品的立足点是基于描画,但我们从音响意境中还是能觉察到某些抒情成分,也就是说,借助每一乐章的语义性题目,让人引导联想画面,使得这种情态表现与景观描画浑然一体难分彼此。

二、美国音乐本土化创作特征

从近代美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19世纪以来,美国音乐深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中,美国本土的主流音乐基本上是以欧洲风格音乐为主。无论从音乐体裁上到所使用的调式、和声体系、主题发展手法,甚至都市中的主要从业人员也都来自欧洲。而与之并行的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市井音乐,却因为黑人音乐在此地發展,尤其是经过一些受过传统欧洲教育的职业或半职业音乐家的介入,使得源自黑人移民的音乐渐渐有了质的变化,从而产生出后来风靡全世界的爵士乐。同时,爵士乐在美国本土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为以欧洲音乐为主流的、所谓的严肃音乐带来了某种启发。也正是这种启发,使得主流音乐中的音乐家慢慢领会到,主流音乐也开始面临本土化的风格突破。

这一过程不可置疑地相当漫长,从斯蒂芬·福斯特到艾夫斯、格罗菲、科普兰,在美国音乐本土化的探索中尽管成就各异,但都为美国音乐的这一进程提供了推动力。与格什温、怀特等人不同的是,后者是立足于使渗透着黑人音乐成分的市井音乐,向典雅音乐靠拢,而前者则从欧洲风格的古典音乐出发,使其实现通俗化、本土化。这批美国音乐家不但在音乐取材上实现本土化,还在音响审美趣味、表现手法上寻找突破口,而这一寻找的过程又恰巧与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相重合。

在探求新出路的同时,自然也没有放弃对欧洲大陆新的音乐成果的吸纳,于是,现代欧洲所呈现的某些新的创作手段作为一种启迪,也引导着这些谋求本土化的音乐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开拓新技巧。也正是这些新技巧以及由这些新技巧所产生的新音响趣味,使他们与欧洲大陆拉开了相当的距离。这是一种睿智的探索,它使得在这种探索中所涌现出来的新音乐作品展现出足以与欧洲大陆相提并论的艺术品位,而格罗菲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经过前面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格罗菲的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交响组曲《大峡谷》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谋求音乐本土化所做的努力:

(一)表现题材的本土化

如同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民族乐派的创作那样,作曲家首先从表现题材上着眼于本土。如: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精英文学、民间文学与风俗场面中提取音乐表现对象。在格罗菲的这部作品中,他选取的就是美国西部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这是别国所无法替代的选材,因为它只处在美国西部。大峡谷与黄石公园、落基山这些名声早已具有了象征意义,与中国的黄河、长江、长城一样,这种选择是其作品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描绘与抒情

从整体上来看,此作品有两大功能,一是描绘功能,二是抒情功能,两者是互相结合的,但为了描述的需要,我们暂且将它们分开谈。

描绘功能。从第一乐章看,格罗菲用长笛的音色模仿了清晨鸟鸣的声音,以铜管乐的平行和弦描绘了晨光的柔弱。以高潮的张力来表现太阳跳出水平面那一刻的情景等。第二乐章,格罗菲面对沙漠时被沙漠的开阔感触动,以音响来描画这种开阔感的同时对沙漠中砂砾色彩变化也作了描绘。犹如作曲家在第二乐章前的题解总说中提到:“那些明亮的阳光投射到严峻的峭壁上,而峭壁背阳之处所形成的长长投影,延伸到荒漠中那些粗砺的沙粒上,与那些受光线直射而泛着晶莹光泽沙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富于变化,就像一幅巨型油画。”第三乐章,以不规则节奏描绘了驴鸣叫的声音与步态时的律动,旧式音乐盒描绘了农村的气息,主人来到乡村的情景。第四乐章,以悠扬、柔弱的主题,描绘了日落时的黄昏景象。第五乐章,运用之前乐章的主题素材描绘了晨曦的光芒,鸟叫的声音与暴风雨的袭击,最后大地回归平静的景象。

抒情功能。作曲家以主题素材、背景素材和和声伴奏素材,刻画了他面对辽阔的沙漠时所产生的种种情感。例如:主题中叹息的语调,减三和弦、四度叠置和弦所营造的神秘感;略带忧郁色彩的主题来表现了人类的渺小;辉煌的高潮与尾声,展现大峡谷的宏伟壮观和大自然的威力的无法阻挡,抒发了作曲家对大峡谷的敬畏之情。

(三)音响韵趣上的美国特性

与美国爵士音乐有相似之处,体现在不规则的节奏与重音不在重拍上。以第二乐章的b主题为例,它将三拍子以切分音的形式转换为二拍,改变原本三拍子的律动,第三乐章的主题素材也是以这种方法改变原拍的节奏律动。新奥尔良的爵士、现代爵士与欧洲爵士音乐往往将重音落在弱拍上,没有规则的节奏律动,体现了另一种不同寻常的律动性的节奏。

第三乐章的插入素材,以弹性的节奏描绘驴在步行的声音,其下方的和弦进行围绕着两种功能I—VI,II—V,这种和声进行与爵士音乐风格“rhythm change”的和声进行I—VI—II—V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节奏律动也非常相似。

爵士音乐中的和弦十分丰富,几乎都是使用高叠置和弦、加六音和弦等。格罗菲在此组曲中大量使用这种高叠置和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欧洲和声格局,使调性模糊,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而爵士音乐的目的也同样是这样。

五声音阶加变化音旋律,在第一乐章的主题素材中使用得尤其明显,体现了其与布鲁斯音乐的大调与小调音阶互相渗透,来表现旋律忧郁的情绪。

其丰富的和声手法,多种乐器的配器,将电颤琴(Vibraphone)引入交响乐队使用,除了定音鼓外还包括几种新兴的打击乐,乐器演奏法的多样性,突破了不少传统音乐上的用法。

(四)现代风格特性

组曲以简单的曲式结构为主,如:再现三部曲式、变奏曲式,虽然有四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但都是以加入丰富的间插性素材来模糊、扩大曲式结构。

调性模糊的手法较多,主题的摸进,非功能性的和弦使用,板块性和声,平行和弦,高叠置的四度和弦等,即使主题素材在主调上,其伴奏织体都以平行和弦或单调的和弦交替将其调性功能打破。以这种手法来代替传统音乐中的转调和离调。

规则节奏与不规则节奏的交替与结合,人工二拍子、重音不在重拍上、和声节奏时紧时松,这些在传统音乐上均比较少见。

配器手法丰富,从总谱上可以观察,作曲家使用了三管编制,加入了电颤琴、钟、大号、两种新型打击乐器,可见其配器十分多样,使音色也十分丰富,从而达到描绘与抒情的效果。

尽管格罗菲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仅从这部交响组曲《大峡谷》中可以看到,截止至上世纪30年代初,在那些致力于從欧洲音乐传统及音响风格转向美国本土化的那些探索者中,他的创作无论从创作手法、音乐语汇、音乐织体,还是从审美趣味、音响想象力以及恢宏而又不乏细腻的音乐意境上看,格罗菲都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一座足以让后人景仰的高峰。

猜你喜欢
大峡谷
红褐色的平山湖大峡谷
大峡谷行走守则
大峡谷中
一只鼠兔
大峡谷历险记
大峡谷历险记
大峡谷历险记
世界第一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