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点”探究 舒展学生思维

2019-07-02 10:22高莺
文理导航 2019年24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生

高莺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生长点”“碰撞点”“生成点”和“升华点”,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给予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的气息。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学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陆丽萍说过:“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有益的思考方式和应有的思维习惯应放在数学教育的首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有心人,引领学生探寻知识的“生长点”,关注思维的“碰撞点”“生成点”,捕捉思维的“升华点”,多角度、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境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后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奠基。

一、立足“生长点”,激活思维

小学数学内容繁杂,加之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前后的知识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优质、高效的学习是广大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新知的生长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源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有广度、深度、厚度和高度。

上述案例,例2的教学要比例1的教学难得多,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挖掘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获取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体会和感悟。

二、关注“碰撞点”,灵动思维

没有沟通就没有学习,课堂就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场所,碰撞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在内化新知的过程中,对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是他们思维存在差异的重要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让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争辩中生成智慧,在角逐中滋养品性。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质疑,教师没有简单告知,而是巧妙利用思维的碰撞点,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做到“无师自通”,体现了“学数学”的理念,课堂的生命力得到了体现。

三、巧用“生成点”,发散思维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赋予他们发现的权利。因此,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舍弃成人的视觉,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挖掘学生的潜能,深入探究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上述案例,面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教师没有搁置一旁,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精彩。

四、捕捉“升华点”,拓展思维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传統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新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但学生如果一直停留在操作阶段或者一直需要借助操作才能解决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直观的操作,在学生积累了感性经验后,要引导他们进入到理性思考,以理性启迪思维,建立起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达到情理共生的教学境界。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呢?”学生们看了题目后,不知所措,一时难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课堂陷入了沉默,不一会儿,有学生说可以用小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再数一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生立即投入到了操作中,发现至少要用8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貌似问题已经顺利解决了,但教师没有满足于此,因为此时学生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微笑着说:“为什么会是8个?是不是蕴含着什么规律?”

生:因为一行摆了2个,摆了2行,所以摆一层所需要小正方体的个数是2×2个,也就是4个。摆2层,小正方体需要的个数就是4×2个,也就是8个。

师:说得真好,可以列式吗?

生:2×2×2=8(个)。

师:算式中有3个“2”,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2”可以理解为所拼成大正方体的长、宽、高。

师:除此之外,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生:所需小正方体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生:所需小正方体的个数等于所拼成大正方体棱长的立方。

师:刚才拼的是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如果要拼棱长为3厘米、4厘米……n厘米的正方体,又需要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

老师此时提出的这个问题,难度大了很多,很多学生仍然沿用动手拼的做法,也有学生跳出了这一环节,直接进入到了列式计算中:33=27(个),44=64(个)……n×n×n=n3(个)。

上述案例,教师在有了直观的表象后,及时引导学生跳出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和推理能力。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顺学而导,促进知识的自然生长,让学生的思维如呼吸一样自然和顺畅。

【参考文献】

[1]陈建开.利用有效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考试周刊,2019(25):3+5

[2]吴盘水.核心素养:让“问题串”激活学生数学思维[J].名师在线,2019(08):15-16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