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敏
【摘要】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悠久。荣格对于双性化人格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从荣格的观点中我们了解到了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当前我们的性别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几种实施途径本文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 荣格 性别角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43-01
一、引言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悠久。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姆尼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的存在。
二、荣格的观点
(一)男人的女性特质
荣格认为,在每个男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女性特质,他称之为“阿尼玛”。如果男人对他母亲的经验不是积极的,这同时可以独特而不同的方式影响他的女性特质,结果不是变得无丈夫气概,就是成为女人的掠夺品。
其实女性特质也有许多重要的积极面,举例来说,女性特质对男人有能力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个事实负责。另一个作用至少有相等的重要性:不论男人的脑袋什么时候无法辨识隐藏在潜意识后的事实,女性特质都会帮他发掘出来。女性特质在把人的思考和内在价值调和一事上,担任极重要的角色。
(二)女人的男性特质
与男人的女性特质相对应,在女人的心灵深处,也潜伏着一种男性的特质,荣格称之为“阿尼姆斯”。女人很少能反驳男性特质的意见,因为他往往是正确无误的,不过他似乎很少适合个体的情况。
如果女人知道她的男性特质是谁,而且它对她有什么作用,她的男性特质可以变成一个无价的内在朋友。它赋予她男子气概的特质,包括进取心、勇气、客观性,和超凡的智慧。
三、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
性别角色教育是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我国当前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很大的缺失,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家长和教师在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给男生、女生完全相同的期待、要求和教育。
(二)单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误区
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的缺乏,导致家长和教师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施加的影响是单性化和不科学的
目前大多数家庭和学校在都是对儿童采取单性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模式。例如忽视女生勇敢、坚韧等优秀男性特质的培养,忽视男生细心、温柔等优秀女性特质的培养。这些性别刻板观念阻碍了儿童发展异性积极特质,限制了儿童人格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会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性别角色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父母改变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2.要发挥父母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3.父母应营造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气氛。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和社会的中间环节,也是儿童性别角色知识扩展和加深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进入学校以后,男教师和女教师代替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教师的言行成了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往往希望把自己塑造成老师所期望的模样。教师要从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观念,看到双性化性别教育模式的优点,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持有双性化的期望。
(三)促进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社会教育
书籍、电影、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途径。电视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观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机会。教师、家长应该帮助儿童分清传媒内容的正确与否、吸收积极信息、抵制消极信息。
五、結语
当代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依然占据主流,任何个人都难以超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两性都应该有更自由的性别角色发展空间。双性化人格可以使人更自由、全面地发展,我们在进行性别教育时要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
[2]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