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诊改探索

2019-07-02 08:58王丽娟许茜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王丽娟 许茜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诊断工作中,对专业诊断指标及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专业诊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作为切入点,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对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提出诊改意见。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22-02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社会功能和院校特色的核心载体,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是落实专业教学质量自主保证与监控、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举措。为促进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管理能力,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各校建立完善专业考核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和控制指标对专业进行诊断和改进,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为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但在专业的诊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的。

一、对专业诊断的认识

目前各校在专业诊断和改进中用专业评估标准对专业进行诊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如一个专业评估体系评不同层次专业是不合理的,省重点专业、院重点专业、新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等方面差异是很大。二是在专业评估中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力求客观、公平、公正,专业评估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为主,但专业评估体系中大量定量数据来自第三方质量调查报告、综合部门考核结果、本专业自己申报等,存在数据不全,数据真实性难易审核。三是为了反映评审公开透明各校建立数据平台,将专业考核指标用平台数据反映,但是专业定位是否合理、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等等定性指标是无法用数据反映的。

用指标体系对专业进行评估式的诊断,用数据对专业诊断不够全面的。专业诊断和改进,不是简单的专业建设总结,也不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報告,更不是专业评估中数据体现。而是看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功能与作用,需要从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专业自身建设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考查与评价,然后对专业提出系统的可实施的改进方案并限期改进。

二、完善专业诊改的指标体系

(一)建立分类评价、多层标准

学校应根据学生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政府需求制定出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的设置、建设必需与区域产业紧密联系,不断适应新行业、新技术、新岗位、新流程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确定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从而确定一批国家重点专业、省重点专业和院重点专业,再分层分类的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制度和考核体系,让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使专业群中各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等方面提升。

在评价指标体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起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为评价主体。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要依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或行业规划)和学校服务面向,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定位要服从于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群),基于岗位(群)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于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群)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要搞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专业建设规划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提出具体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为专业建设和诊断提供依据。

1.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内容。根据行业发展要求,解构和重组职业岗位任职能力,构建与产业和行业职业岗位标准高度对接的能力递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行业从业资格和国际标准融入课程,并按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作为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作为专业特色课程,拓展课程跨专业设置,同时建设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实现网上交流和远程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教师队伍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是推动专业建设的生力军。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施教师企业顶岗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国外进修培训等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拓展专业教师成长通道。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条件是教师落实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与载体。高职院校应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实现教学情景与生产情景相对接;开发数字化实训平台,将实训内容指标化、步骤程序化、考核数据化,推动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

三、实施专业诊改,保证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

1.实施专业建设诊断

在专业建设诊断中首先看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与自身基础适切。专业建设项目是否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其次看专业是否依照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专业建设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将专业建设任务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层层分解落实,使专业建设形成了工作循环。

2.客观分析和数据分析,实施专业诊改

根据分层分类的考核性标准和控制指标对专业进行观测,考核专业设置和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的衔接贯通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的达成度,师资与仪器设备等条件资源的保障度,校企合作与内部管理的支撑度,质量目标的达成度,各项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同时,观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具体控制指标从专业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科学性、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内容对接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性、团队建设合理性、实践教学条件的满足、教学资源丰富程度、校企合作深入程度、教学活动有效性、学生质量高低、社会服务成效。

考核依托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依据数据信息监测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使专业诊改工作形成体系化建设。虽然在专业诊改中可以通过量化分析、纵横比较等方法,但还要考虑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专业建设的有效性以及专业自身的成长性。使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科研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

专业诊断与改进是一项长期和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其目的是使专业对接产业技术进步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做强传统优势专业同时还要打造一批新兴专业,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建设形成一批紧贴产业需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专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琴: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焦点问题及新趋势

[2]李晓静: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