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艳
关键词:新课改 契合点 辩证思维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随着我对新课改认识的加深,我也深深感到有些困惑。新课改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而高考注重甄选人才。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课时减少,但内容不减,要求不减,难度不减,教学任务很难完成。难道现有的高考模式和推行素质教育真的不矛盾吗?
为此,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查阅国外的有关资料,结果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美国在课程改革方面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课程改革中,基本上是按照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很快国民知识水平普遍降低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为克服上述弊端,美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以新传统教育派中的要素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并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来筛选人才。很快,学生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厌学,纪律松弛,道德沦丧,缺乏责任感,刑事犯罪频繁发生等。
由此可见,非此即彼的极端做法——不论推向何种极端——最终都将贻害重重。 基于美国历史上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我以为,现行高中教育要想成功,教师一定要有一种“将矛盾对立双方进行融合,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尝试最大限度地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的独立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追求就是人性的健康发展与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那么只要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就能从新课改的全局把握好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怎样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将二者之精华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呢?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契合点——教学方法的继承与革新
新课改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明式、探究式的过程学习、注重培养學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认为教学中重要的是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师要勇于尝试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
基于这一理念,我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梳理教材,发现人文地理的内容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而自然地理包含许多自然规律和原理,是前人艰辛地、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基础上研究得到的,对原理、规律、定理、定义、逻辑结构等的揭示。此类知识若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总结,难度大。而这些知识既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又是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所需求的。适合采用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准确的知识。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对这两部分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侧重。
如: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的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无法从地球以外直接观察到地球运动以及昼夜的更替、晨昏线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影响等。这时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或模拟实验来演示这些地理现象,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自然地理的知识的教学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来说,既准确地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相关能力。如:总结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听、记、观察能力、绘图能力、解题能力等。
人文地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所教授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学习和生活背景,这必然构成他们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实施个性化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如在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这一节时,农村的学生更熟悉农业生产活动,有相对丰富的直接经验,我鼓励这部分学生实践探究榆树作为“玉米之乡”“粮豆之乡”,发展农业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教材理论并联系实际,讨论探究,最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结论。个别能力强的学生还联系到了“榆树钱酒业”,指出榆树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生产链实现经济的腾飞。真的让我觉得惊喜万分,也让我感觉到学生真的是潜力巨大啊。
市区的学生更熟悉城市的生活环境,在讲述《城市功能分区和规划》时,我鼓励这部分学生探究:榆树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建设。城市功能分区较多,不能一一探究,所以我大胆地跳出了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探究对象——学校(文化区)。
首先,指导学生结合榆树市的交通图画出各学校的分布图,学生就可很容易得出结论:学校大多布局在城市的四个角落,教学环境相对较安静。
其次,引导学生考虑是否有不符合这一布局原则的?学生会发现四小、二中的布局不符合上述原则。那么,四小、二中的布局是否合理呢?
再次,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时段到四小、二中去实地考察,学生就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并能阐述理由。(不合理,理由:位于闹市区,喧闹,影响教学环境;上下学时段,交通拥挤,存在安全隐患。)掌握此类案例的探究的方法。
最后,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给政府相关部门拟写一份关于学校整体规划布局方面的建议书。
在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自主生成了知识,又在此过程中锻炼了相关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寻找教法與学法的契合点——互动教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教法,学生要改变学法.而“互动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模式。
课堂上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并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或接受的学习材料,我会大胆地编写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案例,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如:我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就很好地应用了“互动教学”。
(1)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上课时,教师把自己的淘宝或微购的交易记录及物流跟踪信息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
(2)学生群体间互动:学生课前查找自己的购物交易记录及物流跟踪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依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气氛开始活跃,议论不断。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情感的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教学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要想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我会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情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教育改革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看似矛盾、对立事物双方的最佳契合点中前进,而且这种探寻注定要永远的进行下去。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索,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慎英,刘良华主编.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蒋敦杰,杨四耕主编.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长春市榆树高级中学 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