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峰 姚嘉
关键词:就业 能力 提升
(一)专业知识不扎实,核心竞争力较弱。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生能够与社会上的其它成员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它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和培训而获得的本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工作中都离不开学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学习不足,导致专业技术能力较弱,求职过程中当考官问起专业知识的时候,学生回答的都是基础知识,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对专业课的学习仅仅只是皮毛而不曾深入研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专业能力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区分度很低,核心竞争力弱。
(二)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以及将来的职场生涯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决定工作生活是否和谐。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人际交往,经常回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不熟悉交往的一些规则。另一个原因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他们想要去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要交友但找不到机会,与人交谈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人相处不能坚守一定的原则,严重阻碍人际交往的顺畅进行,对将来的职场生涯非常不利。
(三)实践训练环节薄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学生便不能在短期内将身份转变为公司的员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都希望刚招来的员工就可以创造财富。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一般都不具备企业所急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一)供给侧改革需要提升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拥有什么样的就业能力决定着你找工作的类型,决定你的工资、住房等待遇。现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较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要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新挑战。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灵活就业的能力。
(二)供给侧改革需要学校加强对人才需求侧的分析
人才的供给侧是学校,而人才的需求侧是企业等工作单位,在我们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只考虑教育部下达的大纲,不会从市场需求侧的角度来考虑人才的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要求从供应的一侧来调节供需关系,也就是从学校这个角度来出发,充分的考虑市场这个人才培养的需求侧,增加有效的供给和高质量的供给,达到供需平衡。不断推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主要是育人单位要加强对人才需求侧的分析。
(三)供给侧改革需要高校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主导人才的培养,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供给侧改革下,学校要优化内部培养机制,淘汰落后教育产能,加强尖端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加强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侧的分析,找出当前人才的供應哪里饱和,哪里短缺,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现在我国最为短缺的人才并不是大学生,而是具有专业素养且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类人才,国家为此提出了普通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们要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努力培育应用技术人才。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改变而变化,高校不能死死的坐在学校里,应该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充分的调查,随时随地掌握人才供需的动态关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
2.畅通产教融合之路,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最终客户,因此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充分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当前实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安排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征求企业的意见,让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校完成课程的安排后,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与企业的各种合作,使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进入企业实训和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学习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实践之后回到学校再学习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理论加实践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能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求职素养。就业指导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提升工作能力,而且可以推动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养,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掌握到就业的知识,而且大学四年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大一年级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及早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讲解职业道德要求,让学生有意识的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大二年级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模拟招聘等活动,使学生的应聘能力和求职技巧得到发展;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升学和求职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知道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选择考研的同学可以继续学习,准备找工作的同学就要指导相关的政策和面试的技巧;大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要具体和细化,包括制作简历、开展模拟应聘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开展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防止学生因为品德素质的不健全被解雇。大学四年分阶段分步骤的提升大学生的求职素养,提升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以成人成才为目标,注重全面发展
1.低年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目标定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各个阶段作出不同的努力,只有这样就业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持续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来确定如何学习专业课和锻炼实践能力,为了目标工作而努力拼搏。其次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充分了解目标工作所需要的求职素养,结合当前国家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的发展的要求,考虑自己的爱好、技能、脾气等条件,为自己将来的工作确定一个方向,确定一个固定的目标,根据就业能力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线,理顺自己的就业思路。最后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努力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2.学习为主,注重能力提升。学习知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大学生走上就业的道路时最具有竞争力的要素,而如何发挥学到的专业知识取决于大学生的能力是否充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要遵循学校的安排,按照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并且积极的学习课外的相关的专业理论,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其次要多关注学术前沿的发展,使自己的思想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提升能力;最后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要自己找机会去产业的第一线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课得到发展。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增加对社会复杂环境的认识,在社会中积累工作生活的经验,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就业能力的的需求,有利于确定最终的职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种途径:一是通过参加学校设置的的各个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参与校内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亲自策划社团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尝试课余时间兼职、课外科研项目等;三是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以及星期天的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就业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继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03).
[2]黄维,屠立忠,徐金宝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4).
[3]朱海灵.社会需求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
(作者简介:[1]张泽峰,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姚嘉,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