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真
传统意义上讲,苏南地区主要指的是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区的统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南地区就以其发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地方产业优势,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方营造经验。近年来,苏南地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下,全面提升乡村环境面貌、打造具有苏南风貌的乡村成果,在更高层面上探索村民参与式乡村治理新思路,努力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统一。2014年江苏省公布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中一半以上村庄在苏南地区,可见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多且质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苏南地区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最前沿的地区之一,一直扮演着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先行者角色。经过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带动,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随着江苏省城镇化水平进入稳定发展期,政府相继推出了关于特色田园乡村的相关政策,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中一些现状问题重新审视,对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升级,率先在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的苏南地区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改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乡村缺少吸引力等问题。同时,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增长动力机制,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期实现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振兴。
目前,在苏南地区的农户中,生产经营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拓展,生态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些变化对村庄形态布局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为了满足农民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乡村集中居住的社区模式因为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优势,成为一段时期以来的最优化居住模式选择。至2013年底,苏州已实现52%的农民集中居住。但是目前社区管理模式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社区管理资金的匮乏、医疗服务、图书阅览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都成为集中社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正在彰显着乡村的文化景观艺术。随着各地乡村振兴的大规模快速推进,苏南农村各地相继面临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难题。目前苏南很多乡村新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忽略了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特性的展现,更缺少对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很多盲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破坏了乡村基底的完整性,景观显得支离破碎。转型时期,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构建可持续的景观发展机制与模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由于大量村庄更新需求的涌现与村庄更新政策的刺激,苏南地区乡村再生在广度和强度上越来越大。在村庄的物质空间要素如空间布局、住宅单体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等方面尤为明显。
空间布局是村落宏观层面的一个整体布局与规划,是村庄体系规划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苏南地区很多村庄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在区域功能布局的规划中对接积极,将宏观的产业发展策略与村庄空间布局相结合。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快速推进,由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生产形态逐步取代了乡村自身的有机更新,基于规划调控和局部利益的村庄空间结构超速演化,直接导致了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解构,空间呈现集聚和空废的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更加集约合理,另一方面乡村特性逐步减弱甚至趋于消亡。
在村庄更新过程中,很多地区基于强制性的规划要求,千村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同质化严重。为了积极纠正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相对开放性的政策激励下,村民被鼓励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进行改造或新建,但是因为审美和经济利益等很多方面的差别,他们不懂得如何打造自己的一面,或者只是急功近利,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盲目增高增大,随意改动图纸。村庄面貌变得五花八门、风格迥异,由“千村一面”滑向了“千村千面”的尴尬境地。目前苏南地区的民居与传统民居相比,空间格局上“行列机械,里巷文化丢失”,这种弯曲的里巷所承载的生活和交往的功能基本丧失了,缺乏对深层的、内核性的江南乡土文化体验空间的考量。
整体而言,基于强大的经济后盾,苏南地区村庄基础设施面貌己经有了很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和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但从现有尚未整治改造的村庄环境看,农民的房屋建筑宽敞,楼房遍地,别墅成群;而环境卫生却与住宅的形象不太一致,加上部分地区工业污染、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等,村庄环境急亟需要整治和更新。加上一些地方行政部门重建设、 轻管理,临时走过场现象严重,缺乏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回潮比较多。相信随着江苏省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苏南地区的村庄规划设计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苏南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类型日益多元化,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促进村庄产业功能拓展与业态延伸,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随着产业空间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路径的多样化,村庄空间环境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很多新型的村庄空间形态也相继萌出。这些都导致了更新路径的多样化,并对更新空间施加影响。
1.逐步出现特色农业规模化更新空间
苏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实践远远早于江苏其它地区,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提倡利用农业资源优势,把第二产业加工引入进来,带动农产品加工,延长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乡村经济的提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互助共生的局面。比如常州市查家湾村,逐步突破纯居住功能的限定,村庄建立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打造集生产、加工、科研、文化、观光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业发展空间。
2.工业社区转型引导下的集中与分离
目前苏南地区很多零碎的工业用地穿插在居住空间中,严重影响村落宜居环境的营建。尤其一些沿道路边自由修建的小的工业厂房,不仅污染了环境卫生,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比如江阴市周庄镇的山泉村,为了彻底解决居住工作两者功能间的冲突,在满足村庄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前提下,参照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模式,建造村民集中居住的小区,以别墅、多层和高层搭配建设的方式统一安置,剩余的进行招商引资整体开发。合理有效的布局在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居住等服务的同时,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工业社区。
3.乡村服务业渐趋主导产业,业态多样化
苏南地区很多乡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而旅游产业化是作为部分村庄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很多村庄主动对接旅游景区,将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或景观资源予以重点保护和整修。从全域旅游的大局出发,利用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和村庄特点量身打造与旅游休闲相容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旅游产业。整个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影响是基于原村庄空间环境,融于原村庄特色,高于原村庄环境品质。
村庄的再生过程是多层次的,实现乡村功能再造价值的路径和手段也是多样的。以苏南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各种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了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发展。以下在根据人-地-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提炼的基础上,针对现实发展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乡村再生建议。
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区凭借自身过硬的经济实力,在区域现代化进程、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切实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乡村再生过程中就需要明晰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激活农村内生力,坚持自组织演化和政府的积极支持相结合的策略手段。就像苏南地区乡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乡村居住人口结构的改变,农地丧失和产业发展导致本地人口职业转变。在规划提升的过程中应该真正考虑实际居住的老年人和外来人口两类人群的需求,继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接,提高村民生活品质,还原乡村发展价值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持续循环发展。
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的乡村实践模式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不同村庄的提升基础和阶段都有差别,在制定相关策略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的农村更新模式的迥异,尊重乡村地域多样性,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乡村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特色上具有可持续性。另外,需要健全各类规划体系和相关机制以支持村庄文化要素保护。编制有针对性的乡村规划技术标准、导则及指引,强化乡村规划的数据分析与技术分析。
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乡村,对于生态可持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在乡建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乡村旅游活动获得良性循环,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及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习俗等人文生态环境都进行全方面的保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新一轮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需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从理念走向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教育支撑、研究突破,推出一批具有融合特色的活动综合体,注重用旅游彰显文化创建的价值,充分发挥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辐射作用,真正做到“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品牌。
乡村再生与复兴过程是一个漫长且有机的过程,其中既是物质形态元素的更新迭代,也有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发展。从发达地区乡村再生的一些经验与问题分析来看,其转型过程的进步性与领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地域特色、空间肌理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对一些生态化技术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欠缺。另外,更新和完善规划编制与激发乡村自主发展的潜能、处理好多样性的乡土村庄保护与村庄大规模的建设的矛盾,提升村庄的服务功能和现代化进程,还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