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丹丹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带来制造业的深度调整。美国启动“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制造业仍是全球竞争焦点。而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在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①张金如:解读《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http://n.cztv.com/news/11925242.html.。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浙江作为经济活跃的省份之一,面对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对接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从“被动接纳新技术”向“主动布局新产业”转变。在《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①《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政策解读,http://www.zjzwfw.gov.cn/art/2017/6/9art_1178077_10920347.html.,创新升级路径作为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四条路径之一,就是要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质就是从对物质资源高损耗的依赖向对新技术、创新型人才及创新管理模式依赖的转变。归根结底,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型教育,带有鲜明区域特质或行业特征,在迎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时,如何将职业教育特性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②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浙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育新经济新业态的动力源泉。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路径,主要分布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往往存在规模小、技术低、实力弱的问题。民营企业集聚制造业一方面奠定了浙江成为工业大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浙江经济成长中的“烦恼”。如何加快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立足地方经济,对接社会需求,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以技术创新和应用为手段,以培养具有创业者特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实现与企业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上的有效对接。
2016年1月,浙江省颁布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③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 [2016]9号),http://www.moe.edu.cn/s78/A08/gjs_left/s3854/cxcyjy_ssfa/201605/t20160516_244094.html.,明确提出要选择若干所高职院校开展“2+1”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即学生在原专业完成两年课程学习,第三学年转入创业学院专门进行创新创业培养)。这标示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使命和地位,也指明了新经济新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部分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开始探索试行“2+1”创业教育,但改革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却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构建“2+1”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促改,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2+1”创业教育模式试行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改革期,需要以评促进,不断完善,因此,“2+1”创业教育评价选用CIPP作为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学家Stufflebeam提出的管理导向模型。模型整合了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方面,CIPP这一名称正是4个评价要素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①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第42-45页。。该模型以背景评价来分析评价对象所处环境,评估目标选定的合理性;以输入评价来预判达成目标所需的各类资源的配置及投入情况;以过程评价来引导方案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活动;以成果评价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改进。CIPP模型注重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突出反馈的重要作用。
“2+1”创业教育评价理论模型结合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参照国家及省推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文件并实地调研多所高职院校“2+1”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指标构建的基础,从创业环境基础、资源投入、教育过程、成果产出等四个方面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采用便于获取数据信息的定量指标为主,部分指标采用相对数值,以适用于不同规模的高职院校,使构建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其现阶段评价的客观要求。
1.基于“背景评价C”的“2+1”创业教育环境基础评价指标。创业环境是“2+1”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能够为其提供良好发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创业环境评价包括“区域环境”“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技术基础”4个二级指标。“2+1”创业教育模式作为一个新的改革试点,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与学校内外的大背景环境紧密相联,选取“学校所在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动程度”和“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来衡量学校外部和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环境,为“2+1”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扎根土壤。选取“是否制定‘2+1’创业教育专门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否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衡量顶层设计的两个指标,既反映了学校是否明确“2+1”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法,也反映了学校对其重视程度,这对于“2+1”创业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选取“是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作为“2+1”创业教育开展的制度保障,“2+1”创业教育涉及到由原专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换,因此对应的课程学分转换和相关激励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选取“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转让数”“横向课题数”等情况衡量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技术基础,“2+1”创业教育是针对高职院校开展,调研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多以专业技术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因此学校的技术指标也是保障创业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
2.基于“输入评价 I”的“2+1”创业教育资源投入评价指标。“2+1”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各类资源的投入,资源投入的广度和强度能够直观反映学校对“2+1”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评估“2+1”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源投入评价是考察学校对“2+1”创业教育相关资源的投入强度和分配比例,旨在提升学校的资源配置能力②张淑梅、刘珍:《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6期,第54页。。“2+1”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主要表现为人、财、物几个方面。首先,师资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职教师两大类。通过选取这两类教师与在校生的比例,来衡量师资投入情况。师资投入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着“2+1”创业教育的效果,创新创业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在“2+1”创业教育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机构指导服务专职人员为创业学生搭桥铺路,提供创业资源、创业咨询、创业服务。其次,经费投入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学校在年度预算中用于创新创业的专项经费,通过选取“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占学校年度预算比例”作为指标既可以考察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便于资金实力不同的学校间同项比较;另一类是指除专项经费外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其他资金,如校友、企业等设立的创业基金、孵化资金等。再次,机构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学校成立的专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面向学生招收的创新创业班级、创业社团、创新创业工作室等。由于“2+1”创业教育第三年转入创业学院进行专门创新创业培养,这就既涉及到用于开展第三年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职能挂靠在相关部门),也涉及到创业教育所依托的载体(创业班级、社团、工作室等)。最后,在基地建设投入方面,选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研发平台”作为指标。调研中“2+1”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多依托技术研发平台以专业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创业,学校投入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在“2+1”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
3.基于“过程评价 P”的“2+1”创业教育过程评价指标。资源投入是为了产出成果,这是一个需要依靠具体的行动作为载体的转换过程。目前,很多高校往往注重对“2+1”创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忽略了过程行动,导致投入的资源最终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成果。教育过程评价是对高校行动力和执行力的考核,看其是否有效利用投入的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推进“2+1”创业教育。这一过程可包含创业课程、实践活动、创业指导三个方面,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是指“2+1”创业教育的基础性、传统性的理论课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方法、启蒙创新创业思想和意识。通过选取“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门数、学时数”来评估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全面性、深度性。另将“创新创业学术讲座数”也纳入创业课程指标中,因为目前来讲,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还未形成一套衔接成熟的体系,创业类讲座、沙龙等往往成为创新创业课程教授的一种“代偿”模式,尤其在“2+1”创业教育中的第三年主要是以创业项目运作为主的实践课程,通过讲座、沙龙与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导师面对面交流、开拓思维、汲取经验,在理论学习上起到了有效填补的作用。除了理论课程外,“2+1”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有创新意识、创业项目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通过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科研立项,辅以经费支持和导师指导来激励学生创业积极性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保障。此外,专业化、具体化、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能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疑惑,为学生创新创业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创业指导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服务,通过“接受专门创新创业指导的学生数与在校生数比例”来评估学校对创业学生的指导服务力度;另一方面参与“2+1”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导师数,创新创业导师是“2+1”创业教育的基础,需要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担任导师进行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指导和传授,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占专业教师总数比例”来表征。
4.基于“成果评价 P”的“2+1”创业教育成果产出评价指标。投入的“2+1”创业教育资源经过一系列行动过程,最终落脚点在成果产出上,高质量的产出具有正向反馈作用,促使“2+1”创业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创业效果可直接反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间接反映了“2+1”创业教育成效。由于“2+1”创业教育成效的显现是创新创业成果累积的过程,存在着一段时间的延滞,因此在评价中建议采取近3年以上的平均数作为衡量指标。创新成果主要指学生的创新创业作品和专利技术,尤其是技术上的创新。用“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数”和“学生专利数”来表征。创业效果用“已工商注册的学生企业数”和“创业率”两方面来表征,学生通过接受“2+1”创业教育而自创企业并以此谋生发展。此外,社会对学校“2+1”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也侧面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被媒体报道数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所获荣誉”来表征。
1.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确定指标和权重系数。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原则和使用程序,首先建立“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确定了各层次间的关联度和隶属关系,将“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权重作为最终决策的目标,即目标层;将影响“2+1”创业教育评价的“创业环境”“资源投入”“教育过程”“成果产出”4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作为中间层,即为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的因素层;将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作为方案层,即为了实现评价目标采取的具体观测点和评价方法。
2.判断矩阵的构造。根据“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同一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指标间两两比较采用1-9的评分标度),aij为子因素Ai和子因素Aj的相对重要性,aij的值越大,表示要素 Ai相对于要素Aj的重要性越大(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同理)。通过对各级指标要素间成对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aij)n*n。
3.层次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进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求和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时,对判断矩阵A的元素按列归一化,得A=,(i,j=1,2,…,n);将 A 按行相加得;最后对归一化,,得出各级指标相应元素层次单排序权重值。
4.一致性检验。对每一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判断构建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是检验各专家的评价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最大值采用1~9比率标准,引入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与修正系数RI的比值CR来检验专家判断思维的一致性,若CR<0.1,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最初取值。经过一致性测算,对CR>0.1的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经过多次调整后的单排序矩阵的CR值均低于0.1,得出各级指标单排序权重系数(见表1)。
表1 “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在新经济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已然占有重要的一席领域,“2+1”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浙江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一直在不断改革、探索和完善,以期通过培养出符合当前新经济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来助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各高职院校的“2+1”创业教育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尚未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这显然不利于“2+1”创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上述研究中构建的“2+1”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定位于高职院校层面,抽取各高职院校在开展“2+1”创业教育中的相对共性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以便于该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实用性和普适性,因此也忽略了各高职院校在开展“2+1”创业教育中的个性化、特色化要素。在对某一所高职院校或者对“2+1”创业教育建设理念相似度高的几所院校实施测评时,需要融入其个性化的一些要素指标,对“2+1”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以达到精准化的测评。另外,在“2+1”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成果评价指标中没有列入企业对“2+1”创业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的评价和认可度以及“2+1”创业教育培养的创业人才所创企业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是由于考虑到实证分析时难以获取真实数据来考量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度,故在接下来的探索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准确地评价“2+1”创业教育实施取得的效果,根据评价效果有针对性的及时改进,可以进一步规范“2+1”创业教育行为,完善“2+1”创业教育评价,推动高职院校“2+1”创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