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安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建筑是人类最早的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之一。人类为了遮风避雨、防寒避暑、防御野兽、抵抗敌侵,就自觉地寻求避所[1]。在地上挖一个洞穴,或者在树上架一个棚架,这便是建筑的雏形了。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中原地区的木建筑、西北地区的夯土建筑、游牧民族的帐篷式建筑等,大多是将恶劣的自然因素隔绝在外,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居住空间。而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居住空间的必要物质条件。因此,从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空间,设计师是在恰当的地方对环境进行界定、围合,根据使用功能、心理感受、美学等因素规定人们接触自然的程度。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往往更关注建筑的功能、形式等问题,二战后虽然涌现出一些不同的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等,但大都局限于建筑本身,无法脱离建筑自身空间限定的本质,建筑依旧是人工地将自己围合起来的构筑物。当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发展到顶峰时,建筑的局限性开始显现。美国圣路易斯城帕鲁特-伊戈(Pruitt-lgoe)住宅区,是一个低收入人群社区,经济合理,且设计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并曾获美国建筑师杂志年度最佳高层建筑奖。然而因建筑密集压抑,环境冰冷没有生机,原有居民纷纷外迁。社区逐渐衰落,沦为罪犯和流浪者之家,成为一颗社会毒瘤,政府不得不于1972年7月炸毁拆除后重建。
建筑,使人们远离自然的威胁,同时也远离了自然的美好。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两点一线的生活路径,高强度的工作制度让人们压力倍增。而绝大多数现代建筑,门窗密闭,强调形式与秩序,景观设计只变成了单纯的绿化。
与建筑不同的是,景观园林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美,基于内心的适宜而产生的。园林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堂,建造园林就是在大地上建造人间的天堂。“景观”一词(landscape)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iful)有关[2]。现代景观设计,因工业化的环境破坏而兴起,着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健康的人类家园,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的生态考虑,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于20 世纪70 年代后发展起来,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色。其中麦克哈格作为现代景观的发起人,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口号。
如今建筑结合景观设计的案例已越来越多,在建筑单体、群体乃至城市以及相应的空间中均可有机融合,并在行为模式,时间维度等方面都有显著创新。
传统的高楼大厦导致了自然生态结构的破坏,使用者几乎完全与自然隔绝,造成心理失衡等社会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垂直森林给出了它的答案:两座高度分别是110m 和80m 的高层塔楼,从下至上建造了相互错落的混凝土阳台,每个阳台上都种满了树木,一共包含500株大乔木、300株小乔木、6000 棵灌木和12000 棵地被植物,相当于2 平方公里的森林。成倍增加了绿化率,从而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并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垂直森林内每个种植池中的乔木与灌木将灌溉水转化成水蒸气,这个过程会从周围环境吸收热,再加上阳台上的植物作为过滤器,使得室内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从远处望去,两栋建筑被植被包裹,生机勃勃,不仅使建筑的使用者获得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更使建筑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图1、图2)。
图1 垂直森林外景
图2 垂直森林剖面图
“负建筑”的概念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提出,他认为建筑不应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而是对场地友好的服务者,主张建筑应当是内敛的、不强势的、甚至是消失的,倡导尊重场地、环境和当地文化[4]。
近年来将建筑与城市景观一体化的案例屡见不鲜。将建筑与广场、绿化等景观元素结合的鄂尔多斯展览广场坐落在中国北部的蒙古草原上,占地面积4 公顷,广场设计融进了四个主题:历史、文化、工业和城市规划,旨在让这座广场成为这个发展中城市的地标性建筑。Kuanlu architects 的设计师设计出一个让建筑与场地能够和谐相融的一体式的连续流动型结构。
设计师充分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和蒙古文化因素,在屋顶和建筑的表层充分显现出来。整个建筑里外皆可供行走,屋顶由石头和草坪交替铺筑而成,草坪延展至整个屋顶的所有区域,打造一个散步休闲、舒适宜人的自然之地,将自然景观还给城市。在室内,每五级阶梯就有一个窗口带,让自然光线可以大量地充满室内空间,行走在建筑内外,虽然在人工空间内,但始终和自然保持着良好的接触(图3、图4)[5]。
图3 鄂尔多斯展览广场总平图
图4 鄂尔多斯展览广场透视图
相比较上述案例,目前我国许多建设项目常见的做法是先制定规划方案,然后建筑,最后是园林绿化,各专业之间分工明确且互不搭接。于是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纯的功能造型,景观设计也常常成了规划路网及建筑基底之间的填空,在功能组织、尺度比例、空间效果、材质与绿化搭配等方面,建筑与景观设计缺乏统一考虑,由此引起的两者不协调比比皆是。
设计发展到今天,其建构的融合性已经越来越强。景观和建筑不应是自然和人工两种对立面的代名词,而是要求不断地融合贯通,才能表现当今时代独有的环境。建筑设计主动回归自然才会创造更适宜现代人以及所有生命物种活动的环境。
从当代的“景观城市主义”理论出发,景观位于建筑和城市的更上层,建筑既以其为背景,又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6]。两者紧密融合的结果是:建筑是景观中的建筑,景观则是建筑所在的景观,这也是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