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 郁
5月30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和求是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以“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改革发展”论坛在合肥举行。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在大会上发表了他题为《发现根技术与培育根产业》的最新原创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房汉廷借由朱熹的诗句开头,表达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活水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活水”呢?房汉廷指出,就是科技创新。
“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可以搭载全球化创新链条,同时进入了全球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但我们尚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房汉廷认为,我们在讨论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时,经常会谈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问题,中美贸易战的核心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分工问题。由此也出现了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之说,产业上也有了低端锁定、头部经济与躯干经济、肢体经济的划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自己的根技术,培育自己的根产业。”房汉廷强调。
那么,到底何为根技术与根产业呢?
“所谓根技术,是指支撑一个技术群或多个技术群的共同技术。”房汉廷指出,根技术应具有三大属性:无生有性;高分蘖性;以及多应用性。而“根产业”则是指依据根技术建立的产业链“头部”部分。它同样应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共性架构性;强裂变属性;多功能生成性。
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产业的变革,当传统产业被新技术赋能,兴起了新的“根技术”,就会被成功改造。甚至,包括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都会有在这个技术革命过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他认为,“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
按照根技术与根产业标准来衡量,房汉廷认为物联网、5G网络、AI、聚变能源、3D打印、基因编辑、飞秒激光、量子计算、生物工程九个方面,是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的根产业,国家的战略布局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
同时,他指出,从科技研发角度看,“注意力应该关注到对未来根技术的寻找上,从产业布局上,应该加强对根产业的培育和争夺。”
物联网从1999年提出到今天已经近20年,其爆发性成长正在显现。房汉廷指出,如果中国能在物联网这一浪潮中取得先机,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浪的丰硕成果,自然也可以引领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重回高速增长的道路——只不过新的高速增长,再不是要素驱动的增长,而是实实在在的创新驱动增长。
他认为,物联网不是一个独立的或孤立的产业,而是超越互联网的信息采集革命,由此对微观产业组织形态、客观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政府宏观管理效果,都将产生创造性毁灭的效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联网将彻底颠覆财富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基本规律——生产与消费精准匹配成为现实;长渠道流通正在消失;共享经济成为可能。”他说道。
至于现在热度正高的5G技术,房汉廷认为,尽管其还没有真正进入商用,尚无法准确确定产业价值,但从全球物联网(信息采集)、智能化(信息处理)和网络速度及容量(信息传输)的爆发性需求测算,5G完全覆盖全球用户时,自身的产业价值至少在25万亿元人民币。据他估算,中国中兴、华为等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以及若干终端设备及商用软件服务商,可以分享到8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蛋糕。同时,按照5G根产业的派生效应推断,到2035年左右,全球5G产业峰值约为250万亿元左右。
2016年AI出现了大爆发:全球首款无人驾驶公交车在荷兰投入运营;AlphGO以4∶1战胜李世石;微软和ING的机器系统成功复刻伦勃朗画作;十二月,亚马逊开启无人零售业务……
“AI的大爆发,对中国来说如饮绸缪,特别是在中国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严重缺口时,AI可以提供大量机器劳动力,可以有效地消弭刘易斯拐点。”房汉廷指出,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国国内劳动力人口总数不断下滑,“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AI的爆发,不仅可以创造出“虚拟劳动力”,而且将在未来大幅度节约医疗、养老等社会成本。这样“一增一减”,完全可以使中国逃掉“刘易斯拐点”。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引发全社会的再构运动。
针对根技术的发展和根产业的培育,房汉廷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筑基养生战略。要培育一个创新生态,让市场的力量在合适的生态条件下成长和发育起来。
第二,寻根育根战略。什么叫寻根?很多产业领域、技术领域遭遇了卡脖子问题。为什么?因为技术的根不在我们这里。如果根技术在自己手上,形成根产业对世界的产业重组,我们就会有话语权,以及未来以创新形成的收入模式,就把产业链的末端,或者说相对利薄的端可以分配给别人。
第三,换道超车战略。我们应该换道超车,走自己的路,形成一片新的蓝海,才能够形成引领未来的能力,担当更大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