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2019-07-01 11:00吕晓璐何家理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安康市乡村振兴

吕晓璐 何家理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从“生产要素理论”角度考察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脱贫的突破口。陕西省安康市既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又是生态脆弱的退耕还林区。退耕还林中形成了种植、养殖、旅游等一系列后续产业。通过对退耕还林形成的产业调查发现,后续产业形成一般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市场前景和政府扶持。这些条件对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叠加区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康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乡村振兴;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4-0120-04

Abstract: Rural vitaliz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industrial support. Inspecting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ory” would be a breakthrough to realize rural 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Anka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had concentrated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also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areas. A series of follow-up industries, such as plantation, aquaculture and tourism, had been formed in the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program.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into such industries, it was found that generally three basic conditions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follow-up industries: natural foundation, market prospect, and government help. These conditions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lfilling the task of thriving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property-stricken and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Key words: Ankang city;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follow-up industries; formation conditions; rural vitalizatio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2015年1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为了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第一目标任务,产业是乡村发展和山区脱贫首先面对的问题和突破口。刘慧[2]曾对中国西部贫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着空间分布上高度一致性的特点,尽管造成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但秦巴山区生态贫困却是致贫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对外联系不便等多种原因的交互影响,必然导致村民生计脆弱性高、生计策略缺乏的结果。

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对其产业发展中的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考量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安康市退耕还林中形成的后续产业基本条件进行实证分析,为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叠加区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境内土地面积23 529 km2,山地占92.5%,丘陵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全市总人口3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5.5万人[3]。截至2015年底,安康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在3 050元以下的人口)63.8万人[4]。安康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特困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实施区。据数据统计,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242 667 km2,秦巴山区退耕还林25 405 km2,约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0%。其中,陕南3市退耕还林5 802.5 km2,汉中市1 678.1 km2、安康市2 578.7 km2、商洛市1 545.7 km2,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占整个秦巴山区退耕还林总面积22.84%[5]。安康市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首个生态功能示范试点市。

2  研究方法

选取安康市7个样本县(汉阴县、紫阳县、白河县、旬阳县、宁陕县、平利县、汉滨区)进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调查。采用入户发放问卷加访谈形式对安康市退耕还林过程中树木品种的选择状况、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后续产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引起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方向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原因。对自然、市场、政策等三个方面因素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过程中各自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问卷947份,回收率为86%。

3  安康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产要素理论”[6]提出,人们要生活就必然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而生产劳动需要最基本的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中国山区农民尽管贫困,却仍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散居于山区,由广阔的土地与低层次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为了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分散居住就成了一种天然的布局现象[7]。虽然缺乏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但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可以基本维持居住人口的生计。漫长的迁徙中逐渐形成了人口与土地资源相协调的空间布局[8]。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共性现象,一个地方的后续产业大致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即自然条件、市场前景、政府扶持[9]。

3.1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后续产业的物质基础

一个地方发展经济一定要从本地自然资源的实际出发,发挥特长,扬长避短[10]。茶叶适合在海拔400~1 700 m、土壤微酸性、降水量较多的山地生长,安康市平利县和紫阳县茶叶产业结合当地土质含硒的特点引种龙井43号;核桃适合在海拔800~1 300 m的丘陵生长,陕西省山阳县通过引种山东寿光1号优质核桃品种进行嫁接发展核桃产业;蚕桑适合在海拔500~1 000 m且昼夜温差大的丘陵生长,安康市的蚕桑业也凭借本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退耕还林后,安康市自然环境得到修复发展,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后续产业。

由表1可见,目前安康市发展比较成熟,既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市场和规模的产业主要有茶叶、魔芋、柑橘和药材。村民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主要有:茶叶、魔芋、柑橘和药材。例如安康紫阳县的茶叶因当地土质富含硒元素而形成富硒茶叶,截至2011年底,紫阳富硒茶园总面积达113.3 km2,茶叶产量达3 357 t,产值高达4.51亿元,茶叶年综合收入达6.3亿元。

退耕还林后安康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0%,伴随着生态修复和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繁荣。安康市现已开发旅游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南宫山、瀛湖、香溪洞、千家坪、岚河漂流、中坝大峡谷、宁陕漂流已经得到初步开发。在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带动下逐渐形成农家乐群,相关配套产业也得到完善,特别是交通基建,例如西康高速、西康铁路复线的开通为走进安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在对村民退耕还林的经济树种选择进行调查时发现,如果忽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地选择树种种植,将导致难于形成后续产业的被动局面。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村民在树种选择以及树苗购买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不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合种植某些品种的树木,只是盲目地多种树;村民种树缺乏自主性,根据政策规定来进行选择。由表2可见,在树种选择上,有78.6%的村民都是按照政府指定的树种进行种植的。尽管有15.5%的村民是自己选择,但也是在政府提供的有限树种中进行选择,加之自身技术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和劳动力支撑,难于形成后续产业。

3.2  市场前景良好是后续产业形成的强劲拉力

树木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市场变化影响大、用途单一等特点,后续产业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防止出现后续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而造成巨大的浪费。按照“适合发展什么,兼顾市场前景”的思路,做好产业发展长远规划。从市场前景来看,种植树木和经济作物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受市场变化影响比较小,为后续产业形成提供保障。

如果市场前景良好,就会形成对产业的强劲拉力;如果没有市场前景,产业也缺乏后劲。例如安康市宁陕县、紫阳县、旬阳县均有养殖大鲵(娃娃鱼)这种高附加值的珍稀鱼类,大鲵市场价值约每千克800元,一般消费者无法承受如此昂贵的价格,市场前景暗淡。再如,安康市黄姜产业因解决不了提取皂素过程中的强酸回收问题,姜賤伤农,造成大批姜农把黄姜种在地里几年不挖的现象。

3.3  政府扶持是后续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力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后续产业形成的资金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市场开发、龙头产业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是后续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力,使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如果没有政府扶持,产业发展将受到重大阻力。例如,安康市旬阳县的城关冬青村与刘店村隔汉江相望,一个江南,一个江北,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冬青村因最先获得市(县)政府资金、技术扶持,通过包抓村组,在后续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冬青狮头柑基地”, “冬青狮头柑”成为注册商标远销到西安等地,而处于江北的刘店村因缺乏政府扶持,柑橘产业无人组织管理,加之受病虫侵害造成损失,抑制了其后续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由表3可知,由于大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于如何选购优质的种苗、修剪、嫁接、防病虫害等问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仅依靠村民自己所了解的简单技术并不能够完成育林。随着政府给予村民的补助逐渐减少,使村民失去信心,有些村民任其自生自灭,使得退耕还林效果降低。由此可知,政府对于退耕还林无论是给予资金还是技术的扶持均对乡村后续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力作用。

4  安康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的实例分析

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蒿沟村铁桥组旅游产业和高寒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实践,是地理位置形成后续产业加政府推动发展的成功范例。蒿沟村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西部,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县毗邻,距离西安市80 km。西边与西汉高速公路相接,东边与210国道相连。辖5个村民小组,160户610人,区域面积60 km2。现有耕地1.09 km2,其中,基本农田0.41 km2。2007年西汉高速通车,使得这里因自然环境形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3大产业:农家旅游、特种养殖、林特产品。

1)蒿沟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后续产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这里海拔900~1 800 m,自然形成飞瀑溅玉、奇石凌云的自然景观,河流落差高达150 m。地势方面属于高山地带,西北高耸,东南开阔,山势陡峭,起伏蜿蜒。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覆盖率高达98%以上,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这里的海拔和落差为旅游漂流业、高山冷水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瞄准西汉高速公路通车商机,2006年成功引进秦岭峡谷漂流项目,该项目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收入120余万元;后续相继引进旅游企业11家,投资总金额达到50亿元。开发商为了鼓励村民土地流转,实行盖别墅等面积换房安置的办法来推动村民整体搬迁。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又带动了全村的农家乐产业的兴起,据统计目前蒿沟村已有挂牌农家乐60家,旅游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

除此之外,针对海拔高的资源优势,蒿沟村还发展起了红鳟鱼和土鸡养殖业,2007年全村养殖虹鳟鱼20万尾,年收入10萬元;养土鸡3 000只、牛186头、羊200头,畜牧业养殖年产值100余万元,形成4个养殖大户。另外,还种植珍稀食用菌30 t,年产值50万元。

2)政府、村委会组织村民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引进项目时,镇政府、村委会协助谈判合同签订、村民土地转让、利益分配、村民公司就业等事项任务的落实;举办虹鳟鱼养殖技术和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同时,为招商引资和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5 m宽通村水泥公路14.6 km,基本实现了公路到户的设想。另外,完成了120户人家的饮水工程,卫星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70%以上;完成33户扶贫户的搬迁任务,实施陕南特色民居改造174户,房屋整体改造完成98%。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改造,与之配套的村容村貌建设,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又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地的农家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镇政府、村委会组织法律协助,为该村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对于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企业同村民征地的合同期限长达30~50年,用工也是好几年,因征地和用工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村民中途反悔而单方面毁掉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广货街镇司法所专门安排调解员驻村讲解法律,现场调解企业与村民之间的法律纠纷。教育企业应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村民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做到“事前学法、事中懂法、维权用法”。

5  结论与建议

安康市退耕还林形成了种植、养殖、旅游等一批后续产业,这些产业形成具备3个必要条件:自然条件基础、市场前景、政府扶持,这三者缺一不可。除自然条件基础是先天优势外,市场前景、政府扶持则可通过努力得以改变。与此同时,政府的积极主动帮扶将为产业形成提供有所作为的空间。在生态脆弱与贫困山区叠加的山区要实施乡村振兴应将自然条件、市场前景、政府扶持三者兼顾考虑,才能有望实现产业振兴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12/8122897.html.2015-12-08.

[2] 刘  慧.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4):489-497.

[3] 何家理.减轻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与扶贫的途径探讨——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2013,31(2):161.

[4] 中央人民政府网.安康现有贫困人口63.8万有望“十三五”全脱贫[EB/OL].https://www.toutiao.com/i6236848999396016641,2016-01-07.

[5] 何家理,支晓娟.秦巴山区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以陕南三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8(10):22-23.

[6] 李艳丽,李利军.环境生产要素理论探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4):11.

[7] 何家理.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问题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7):3378-3381.

[8] 梁中效.历史时期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39-47.

[9] 何家理,陈绪敖.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6):65.

[10] 大卫·李嘉图,丰俊功.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安康市乡村振兴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