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念书的孩子》第一部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2019-07-01 06:37计正昊,徐新洲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计正昊,徐新洲

【摘 要】电影《念书的孩子》第一部上映之后,因影片内涵深刻和拍摄技法卓越而获得了国内国外诸多认可和奖项。文章通过介绍电影的主要内容,针对其中隐含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反映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教育问题的现状。

【关键词】念书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103-02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发展水平得到飞速提升,这得益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社会和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影《念书的孩子》第一部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讲述了路开,作为一名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中与爷爷和流浪狗小胆儿相依为命的故事。

一、影片主要简介

路开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常年不在家,年迈多病的爷爷负责照顾路开的生活起居。路开偶然之间捡了一只流浪狗并取名叫“小胆儿”,而且很快就成为了路开最好的朋友。爷爷年龄很大,不识字,身体虚弱还患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所以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甚至连电话费和电视费也要节约下来。爷爷为了让路开做完作业之后不无聊,就经常哄着路开念书给他听,尽管路开有些读音念的是错的,但爷爷也不在意。随着路开念书给爷爷听的时间一长,学习成绩逐渐提升,也得到了王老师的表扬。路开在感到开心的同时,也主动开始给爷爷念书并努力学习。但有一天爷爷突然去世了,父母在料理完爷爷的后事之后因为无法解决路开进城读书的问题而无奈将路开托付给王老师,再一次地抛下路开进城务工。路开在父母离开之后渐渐变得不爱学习,上课迟到,和小胆儿一起吃馒头啃咸菜喝凉水。路开因为小胆儿害怕老师家的黑狗,让王老师允许他晚上回家睡觉,王老师觉得他能够独立生活就同意了这个请求。路开在一次晚上惊醒后哭着打电话给爸爸,爸爸只能倾尽全力办好路开进城读书的手续,回农村接路开去城市。路开进城时想带上小胆儿但爸爸不同意并强行带走路开,抛弃小胆儿。

二、影片中反映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居住在农村环境中的未成年人。[1]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均不在家中,无法履行抚养教育儿童的义务,易使儿童在生活、心理和教育等方面出现不良影响或产生严重问题。这些不良影响或问题就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电影中曾经出现这么一幕:爷爷年龄很大且身患心肺方面的疾病,时常会剧烈咳嗽等,即使如此还要劈柴做饭给路开。年仅九岁的路开心疼爷爷,主动跑到厨房对爷爷说自己要帮忙做饭。高高大大的灶台,路开坐在小板凳上用蒲扇往灶台里不停扇风,时不时地往灶台里加点柴火,爷爷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边咳嗽,一边夸着路开懂事能干。这一幕看似很温馨,但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祖辈年龄较大或行動不便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家务劳动没有人负担。不管是在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都是青壮年。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愈发倾向转移到城市务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里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农村老人和儿童负担着农村主要的经济生产和家务劳动。儿童不具有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农村青壮年在外出务工的时候只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抚养,一旦老人出现行动不便的情况,就会难以负担自己和儿童的生活起居,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儿童照顾老人的情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或曾有农村留守儿童背景的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感教育先天缺少来自父母的情感教育和情感交流。这部影片重点描写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和恐惧。电影中路开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小胆儿有没有爸爸妈妈、想不想爸爸妈妈。此时路开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情绪是比较平静的,但后面说到自己梦到父母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给自己,但突然之间父母就离自己远去的时候,路开开始心理崩溃,大声哭泣。

影片中的另一名农村留守儿童,亮亮,因为长期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就半天都不认亲身父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儿童时期是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程度对他们今后的生活状态将产生重要影响。[3]儿童阶段的心理成长本身就十分重要,儿童的懵懂和脆弱又决定了父母必须在儿童成长阶段就要陪伴在身边,不断保护和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或不能履行教养义务,心理的健康成长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如果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出现疑惑和挫折,距离遥远的父母又无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那么极易会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和心理扭曲等情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照顾,而祖辈因为代际差距和自身能力有限,只能在生活起居等物质方面照料农村留守儿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照顾往往力不能及。

影片里刻画了两个情景。第一个场景是路开因为家里电视不能看就跑到邻居家看电视,回来和爷爷说起电视里动画片的情节,爷爷对此表示不理解,认为没有意思。第二个场景是为了给爷爷治病,家里花了很多钱使得电话费和有线电视费都交不起,爷爷觉得亏欠路开很多,就节省下冬天烧煤炉取暖的钱,用这些钱缴纳开通有线电视的费用。我国有一句谚语叫做“隔代亲”,即祖辈往往会宠爱甚至是溺爱孙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祖辈认为这是亏欠了儿童,基于补偿心理和溺爱心理,祖辈往往会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儿童,而在精神方面刻意忽视规范儿童。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民族和国家未来能够兴旺发展的基础之一。我国目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口巨大,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前景较小,社会关注力度不够,农村学校很难留住青年教师,留下来的农村学校教师往往需要身兼多职。身兼多职意味着精力会被分散,教师会被迫削减一些教学任务,减少一些课堂内容,这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有碍教育的公平性。影片中父亲在接路开进城上学前,与农村学校的王老师有过一次谈话。谈话中父亲和王老师说自己托了好几个老乡的关系才终于办好路开上城市小学的手续。我国因为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原因,农村户籍不能畅通无阻地落户城市,儿童读书问题也是一样。2010年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跨地区就读的学生在入学时需要交纳一笔额外的借读费,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就是属于跨地区。2011年开始,虽然教育部已经删除借读费这一条款,但城市学校就有理由拒绝招收来自农村的孩子,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6-02-04.

[2]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3]俞珺.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教书育人,2017,(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