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东方电影”

2019-07-01 06:37孟静雅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民族性

孟静雅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乡土气息浓郁,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特有的诗意般“乡土文化”。而乡土电影又是乡土文化中最朴素最深厚且最直观的显现,它不仅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主要显现,对于民族形象的塑造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国乡土电影;民族性;诗意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80-03

一、中国乡土电影的概念

(一)乡土及乡土文化。乡土有两种含义,一指本乡本土,家乡,故乡;二指地方。[1]乡土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容易重合,乡土文化亦是。在《作为文化的—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一书中,作者对乡土文化的定义是:乡土文化“主要指具有乡土特色的宗教、语言、艺术等精神文化以及乡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沉淀。”[2]而乡土电影作为乡土文化里的一个分支,与乡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乡土电影的定义就是以一些有地方特色、农村地域为媒介,充分将地域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文化载体的形式传播出来,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由此不难得知,农村与乡土在一定意义上亦有融合之处,这也为之后出现的乡土电影和农村题材电影的分歧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乡土电影的概念界定。对于农村题材电影与乡土电影定义的分歧一直存在,众说纷纭。但由于农村电影与乡土电影存在一定价值意义上的区别,也就是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所指的中国乡土电影是指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以乡村为主和一些明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例如黄土高原等,影片内容为通过对乡村的生活面貌展示而传递出其背后的延伸意义,挖掘乡村人民的精神内涵,对其思想、文化方式的劣根性也毫不避讳。与此同时,乡土类型电影所独具的美学风格,将其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实是一大亮点。

现今,随着郝杰、贾樟柯等众多导演对乡土电影题材的重视,乡土电影往往在被赋予浓厚的文化讽喻色彩的同时,也常常寄托着编剧和导演高度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归隐情结。[3]正如郝杰导演的影片《美姐》,这部作品画面简单,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朴实地勾勒出西北人家解放初期的生活境况。片中透过对铁蛋这个农村小人物情感问题的细致刻画,深刻传神地展现了大西北人民豪放乐观和随遇而安的民俗特性,记述了人在旧社会和新时代交接的背景下,思想的变迁和本性的回归。郝杰导演不仅拍出了当地生活的真实,还拍出了生活的魅力,这样风格的郝杰更像是一位文艺青年。也正是他们这些人在推動着类似俗文化的乡土电影一步步地往“格调高雅”、颇具艺术风格的方向发展。此外,中国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蕴意味着中国必定有着极为丰富的乡土艺术元素,而这也更意味着中国的导演心中大多都溢满着诗意般的乡土情结。张艺谋早期还未转型的时候也格外“偏爱”颇具民族特色的乡土电影,其发初之作《红高梁》中乡土符号的运用极为出彩。

二、中国乡土电影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乡土电影逐渐在电影市场上崭露头角,它日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既不同于以高科技技术为主、具备3D色彩的炫目特技大片,也不同于独具人生哲理意味的文艺片,更不同于那种歌舞兼具的娱乐类型。即便在近些年兴起的东方电影形态中,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也是难以被替代的。可是,伴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消解以及外国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消融已日渐明显,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中国电影愈发违背初衷,受商业化侵蚀严重,乡土电影的发展历程愈发艰难起来。

乡土电影存在的尴尬之处在于影片风格的把握度,其既然要去追求市场的认可度,就必须要保证影片的娱乐趣味性,从而只能放弃稍显乏味的乡村题材。然而要想保持着民族风格与文化传统的纯粹,就必须逆大众而行,自然也就无“高票房”一说。当然,即使电影市场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利益猛烈冲击着,电影市场里依旧会有些不怕艰难的“勇士”存在。他们挣扎在商业的夹缝中伺机寻求生存之道,拍摄出了许多为人称赞、引人深思的高品质乡土电影。

郝杰导演的《美姐》上映于2013年,它的排片遇冷、票房爆冷的局面似乎已成事实。郝杰在FIRST青年电影展颁奖典礼上说:“太多的人对我们的现实紧闭双眼,太多的电影跟我们的生命感受无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得找到我自己。”似乎,郝杰已经不在乎那被商业电影所持续捧高的“票房”了,可是乡土电影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面临着极大考验的现状也着实让人无法淡定起来。

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在当年,一度因高口碑和低排片的“尴尬”引得众人关注。当时发生了一件受争议的事,即影片出品人方励在公众平台上“下跪”哭求各大影院,以期获得高排片。这部讲述着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既比不过那些具有现代化意义题材的东方电影,更抵不上同时上映的那些受大众热烈追捧的美国大片,这种尴尬就好比是一种隐喻、讽刺。这些真正意义上值得称颂的乡土电影,其发展却已经到需要通过“下跪”才能乞求来一丁点市场认知度的悲惨地步,实在令人痛心。

贾樟柯曾在参加路演时说过,只要看《百鸟朝凤》五分钟就会被打动。可惜的是,更多的人并不愿意去影院尝试接受这短短的五分钟。事实上,对于那些拥有一定传统文化情结的人来说,哪怕是有过乡土经验的人,他们必然能从这部影片中体会到情感共鸣的畅意。此外,《百鸟朝凤》中所呈现出来充满着美和诗意般的乡村风貌,一眼望过皆是动人之处。诗意般的乡土文化被吴天明导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乡土电影在银幕上的离去与归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成为一个愚昧、落后、封建的地域,此时因为大环境下新主流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决定遗忘那封建无知的乡村生活。但是,人们对曾经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消失又仍抱有一丝眷恋,所以80年代的乡土电影并没有兴盛或衰退,只是不温不火地存在着。

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都缺失了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在这种感情迷失的途中,很多人内心对情感交流的渴望愈加激烈。因而在90 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人们为了追寻以往的记忆逐渐开始接受乡土题材。电影人通过极富诗意的艺术手法表现乡土生活,使得电影中的乡土呈现出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温良敦厚的淳朴乡民、至真至善的人间真情被浓墨重彩地抒写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开始成为电影艺术家一种有意识的追寻。[4]

如今,經济的高速发展,被商业化电影充斥着的电影市场,愈显浮躁的人心比比皆是,他们开始追求无休止的商业利益、无休止的低俗娱乐文化,无论是电影人还是观众都已经迷失了自我。观众的低级趣味使得电影人转变了自己创作的初衷,为了迎合市场、迎合观众,低级趣味娱乐化开始成为主流思想。整个社会都显得格外的浮躁。极端的压抑导致后期极端的放纵,极端的放纵后又是极致的空虚迷茫。曾被拾起的乡土电影再一次被人们所遗弃。张艺谋、陈凯歌等优秀导演在转型商业片之前,《红高粱》《黄土地》等影片的乡土符号在影片中展现得光彩夺目,可以说这是他们的电影取得颇多国内、国际众多奖项的重要因素。在艺术造诣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这些大导演们纷纷追求着风格上的转型,他们想对电影进行一些新的尝试,然而在票房以及利益的压迫下,反而迷失了自我,转型并未成功,反而失去了本身所擅长的乡土符号,大片时代的到来反而忽视了内容的表达。

电影市场的浮躁不安,过分重视电影的票房,使得越来越少的电影人还愿意将自己沉淀下去。以前电影人愿意花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潜心制作出一部作品,现在的电影人急急忙忙拍摄,急急忙忙剪辑,再急急忙忙开始到处宣传,急急忙忙上映拉票房、抢票房,赶所谓的“贺岁档”“暑期档”。这些电影人的存在自然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好导演想拍好电影的处境艰难起来,其中对乡土电影的冲击力度更大。

现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导演的门槛太低,各种所谓的明星名人开始跨界“拍电影”。这些“跨界导演”的明星们,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也不具备必需的专业素养,不潜心学习,上来就直接做导演拍大片,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染了“电影界”的水,但也不意味所有的跨界导演就一定拍不出专业的好电影。只不过期望着“各式导演们”能够多加反省自己,既然选择走拍电影的这条路,就必须要抱着对观众负责的心,踏踏实实潜心学习研究,将电影拍的更加专业。

然而总有个别“不专业人士”试图通过拍电影来赚观众的钱,不讲究任何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在选角时一味选择当红却无演技的名人明星来“糊弄”观众,还借机给自己挂上了著名电影导演的名号大肆宣扬。电影市场需要监督,需要整顿,而这些都离不开观众的理智判断。观众的盲目纵容再加上个别电影导演的糊弄,必将使得电影市场偏离正确轨道,直至走向衰败。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电影,有自己的特色。一味被国外大片的商业化所影响,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实在是不值当的。今年春节档的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够激起电影界的千层浪,其制胜处无非是拍出了独具中国味道的电影大片,并没有一味模仿国外的风格。

四、中国乡土电影的诗意乌托邦

中国的乡土电影在叙事内容上存在着两大倾向性,一种是把乡村、把具有特色的地域用真实的手法揭露它的落后性、压抑感,表达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抗议与鄙弃;另一种就是把乡土的气息幻化为一种美感、一种高尚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5]这种叙事倾向交叉式存在于不同时期下电影风格中,批判乡土的落后封建和怀念乡土的干净纯粹交替出现。

如今,过于商业化的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电影业的侵蚀已经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不少学者都开始呼吁人们重视本土文化。观众们对乡土电影回归的接受还需要时间,不可操之过急。虽然美国大片那酷炫的特效与镜头感一再覆盖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虽然中国本土电影走向一再迷失,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格不会消失。它和以前一样只是短暂的迷失,找回原有方向是必然,只是需要等待、需要悉心引导。

电影界的部分导演早已觉醒,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拍出自己心中诗意乌托邦的乡土电影。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商业化电影就不属于好片,本文只是想说商业化电影全部覆盖了中国电影市场,不给其他类型电影存在的机会,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毕竟我们最不应该丢失独具我们民族风格特色的乡土电影。

自从电影开始在中国诞生,独具东方文化的民族特色已然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标签,这样的标签自然不会给中国的电影定性为只能拍摄固定类型,只是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标签,反过来看,标签也需要着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注定意味着我国不同于美、日、韩等国。美国的好莱坞式大电影、日本的动漫电影、韩国的人性电影等都是在基于各自国家的特性基础上形成的,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处,而我国的电影之路仍旧是“任重而道远”。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影市场忽视了我国电影特有的民族性,准确来说是不太重视,这样的现状需要电影人与观众合力改变,民族化的东西是根,是本,是一切事物诞生发展的根源。《美姐》《百鸟朝凤》等乡土电影票房飙低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电影和本国商业化、娱乐化等电影的冲击影响,但是一定程度上乡土电影自身也存在着问题。乡土电影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主张保古守旧的做法,现代化的进程是势不可挡的,乡土题材的电影在保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性的同时,更应该结合一些新的艺术元素,汲取其他类型电影成功的优点,取长补短,充实丰富自己。

此外,在引导观众审美的同时,乡土电影也应该充分调查研究市场的需求,毕竟电影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与观众的互相作用。也只有这样,在观众的努力下,在乡土电影自身的努力下,二者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点,互相推进,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我国的电影市场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瑛.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电影的文化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5.

[3]孙宝国.乡土电影概念辨析与历史分期[J].电影文学,2015,(03):11-13.

[4]李莹.论中国传统美学视域中的乡土电影[D].山东艺术学院,2012.

[5]张雪.中国乡土电影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