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坤
【摘 要】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北方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游牧渔猎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开发这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文化,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与传承具有本地域共性特征的地域性文化。
【关键词】黑龙江;民族;音乐;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55-01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且很多民族在域外也有分布,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黑龙江北方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处在族系迁徙和流变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在原始的生产劳动和动荡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音乐文化艺术尚处于朦胧状态,主要是以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自娱活动。为增强歌舞的节奏和旋律,人们很早就发明了伴奏的乐器。从黑龙江北方民族乐器使用情况看,也是直接源于当时的生产劳动。《大金国志·初兴风土》中曾记载女真先人“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宋人张舜民的《使北记》也记载:“胡人吹叶成曲,以番歌相和,音韵甚和。”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乐器的产生是与狩猎经济密不可分的,它源于生产劳动,和谐于自然。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族中流传下来的原始乐器尚有桦皮鹿哨、口衔琴和萨满神鼓等。这些都是最为原始的吹奏乐和打击乐,说明原始的音乐歌舞状况一直在黑龙江北方民族中长期保留下来。
一、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发展
黑龙江的大山、大江、大平原、大湖泊、大森林被这些音乐形式表现得有气势,体现出一派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地广袤而深邃的“意味”。
这种“意味”在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民歌中多有体现,如赫哲族民歌《富饶的大河》中唱道:(赫呢哪哪赫呢哪赫呢赫呢哪赫呢哪)富饶的大河这地方,我们是在这里生活的我在这里捉过水獭,我在这里放过弓箭。我在这里打过貂熊,是用弓箭把它射住的。这个大河水流急,赛过英雄的力气。我的一家老和小,是喝这大河水生活的。我现在虽然年纪大,打猎还能和你们比一比。
赫哲族民歌《赫哲人的手和眼睛》热情讴歌了赫哲人在渔猎劳动中焕发出来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歌曲塑造的赫哲人的形象在传统渔猎歌曲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仅精通渔猎技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伟大的信心,而且摆脱了人受制于自然的无能为力的传统思想,树立了人定胜天的新观念,表现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气魄,是赫哲族民歌在思想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产物。自此,赫哲人在渔猎民歌中的形象,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另一首《节令歌》中,赫哲人把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加以改造,使之具有了三江地区的物候特点和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劳动内容,显示了赫哲人的智慧与创造能力。《节令歌》总结了赫哲渔民猎手的生产劳动经验,把它同节令的变化联系起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指導赫哲人不失时机地把握节令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萨满演唱的祭词也由原来简单重沓的词语,发展到运用各种排比、对偶、隐喻等修辞方法,使萨满调神词内容丰富多彩。然而祭词的长短与深浅,还决定于萨满的阅历及表达能力。如刊登在《瑷珲县志》中毕拉尔路地区早期收集的一段祭词就很精彩。萨满祭神时演唱的萨满调,一般由大神萨满主唱,二神(扎列)或群众帮唱,情绪多深沉、阴郁,跳至激烈处,则以鼓代歌,最后达到入境。
二、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传承
在民族音乐的继承问题上,我认为首先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面对现代音乐和西方各种音乐流派的潮流,对本民族的优秀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继承和发展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古老的形式配以现代的内容,古老的内容配以现代的形式,既保留古老的形式和内容的特色又有所创新……那么在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中是否可以应用现代思维、现代意识、先进的技法、先进的音响呢?我想这无疑是可以的,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才体现出民族音乐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现代音乐热情的表达方式、多变的节奏、繁杂的旋律进行、讲究实用而又不遵循传统的配器手法,无疑,对我们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表现手段是一种冲击。如果我们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创作出既有民族特点,又能适应现代民众欣赏心理的具有黑龙江北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
当然,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既要熟知民族民间音调的本质,又要熟知现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讲,乃是创作技法上的深化和提高。搞好这种多样的结合,还要有巧妙而合理的糅合技巧,才能够把另一种类的一些因素自然地融进你所宗本的种类中去,使其结为一体。可见,中国固有的民族民间音调,永远是不可拒绝的。它或者为宗本,或者为依据,因为只有它才是形成中国音乐风格的保障,才是我们最直接、最丰富的创作源泉。
三、结语
总之,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们的审美心理,能够与恢宏的现代音乐文化接轨,创作出具有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特色的、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新音乐。
参考文献:
[1]翁辛琳.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J〕.综合论坛,20巧(05):25.
[2]巫志渊.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和传承[J〕.音乐理论与实践,2014(13):101一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