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玉簪记·琴挑》中人物陈妙常的表演技巧

2019-07-01 06:37徐佳雯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徐佳雯

【摘 要】昆剧《玉簪记·琴挑》是生旦戏中极具艺术美感的一折冷戏。尤其是陈妙常的表演十分具有层次感,其表演特点用几个词来概括是“风格清雅、曲调幽清”“内外不同、表冷里热”“收而不温、展而不飘”。表演者用结合内外、冷热相交的表演手法,通过清丽高雅、含有意义的表演情态,展现出陈妙常人生的韵味。

【关键词】《玉簪记·琴挑》;陈妙常;表演特点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20-02

明清戏曲《琴挑》是明代剧作家高濂所作《玉簪记》中的一折戏,《玉簪记》故事源于《古今女史》,这个剧在继承了前人作品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了歌颂陈妙常勇敢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教清规,与自己心爱之人结合的爱情喜剧。而《琴挑》最为重要,讲述了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潘必正散步于白云楼下,忽而听到陈妙常的琴音便往之,并互相展示琴艺,用琴交流,爱意从每一个琴音流出。陈妙常虽受戒律束缚,但通过琴音二人交换心意。故事虽然简单,但是陈妙常的表演值得细细品味。

一、清雅大方,内敛含蓄

首先,对《琴挑》这个剧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顾名思义,两个具有高超琴艺的年轻人借用在古代被尊崇为雅乐之首的琴来互相交流,表达欣赏爱慕之意,通过琴这个媒介使双方从互相了解到互相吸引,成为了心理上相通、情意上相印的知音,如果按“挑逗春情”去理解则是错误的。将此了解之后,陈妙常的表演应该达到清雅大方、内敛含蓄、营造雅致的意境,体现出阳春白雪的情趣,任何小气、俗气和做作的表演都不符合人物形象[1]。

其次,此剧风格清雅,体现了人物情感起伏的【懒画眉】和【朝元歌】曲牌,唱法沉静,柔情缓慢地描绘了客观环境和人物心理状态。全剧曲调与曲情相符合,用优美的旋律烘托出人物形象。因此,在陈妙常的表演中,要通过发声、咬字、行腔、用气和装饰唱法等技巧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出人物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表演陈妙常的时候,要寓情于景,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所处环境,一定要符合人物清雅的风格,切不可低俗。

二、冷热相交,表里矛盾

《玉簪记·琴挑》中的陈妙常,已经通过初识和喝茶的过程对年轻的潘必正有了良好的印象,又通过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切磋琴艺,对潘必正的情操修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好感加倍,从良好印象已转换为爱慕之情。但是在封建礼教和道教清规的双重压迫下,陈妙常不能表露自己的心意,虽然被潘必正的情意感动,但心中的顾虑使她不能接受,外表上冷漠,但内心早已被火燃烧,只能将潘必正拒之门外,来掩饰心中的情感。沈世华老师曾把《琴挑》中的陈妙常比喻为“外冷内热”的暖水瓶。剧中有多处表演都体现出了人物“冷热相交、表里矛盾”的特点[2]。

比如,剧中潘必正借琴曲传达情意,弹奏了一曲《雉朝飞》,精通音律的陈妙常听到此曲怦然心动,但因为束缚使得她表面故作镇定,虽心向往之,偏又掩饰,说道:“这也不关我的事。”避开潘必正的眼神,显然言不由衷,但是陈妙常的内心是非常关注此事的。那么在这里的表演就要十分注意分寸,要用各种微小表情和细微动作表现出陈妙常的内外差异。口中所说和心中所想是矛盾的,内心热烈是真实的,表面淡漠是假的,要通过念与做的配合,使观众看出陈妙常的反差,行为与内心的矛盾。

之后陈妙常和了一曲《廣寒游》,潘必正趁机说:“只是长宵孤冷,难消遣些。”陈妙常听到此语心中一热,但又立马消沉下去,发出一声“嗳”,怪潘必正不了解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再然后陈妙常唱了一曲【朝元歌】,在空灵清幽的音律中违心地把孤独压抑的出家生活描绘得超凡脱俗。用平静的外表来掩盖心中的凄楚。所以在塑造陈妙常这一人物时,要深刻体会其出家人的身份,那种爱难以说出口的苦闷心情、心中对爱情强烈的渴望,以及面对潘必正时不得不摆出一幅清高的模样。这样体现出来的反差才能真正表达出陈妙常这个人物的精髓。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冷热相交,表里矛盾”的特点。

三、收而不温,展而不飘

陈妙常这个人物虽是大家闺秀,但身世经历坎坷,又是出家人,在道观中每天会接触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与一般的大家闺秀相比较,少了扭捏多了大方,更加成熟,在面对潘必正时装出一副气定神闲、清冷孤傲的模样,直到潘必正假意离开后才把心中热情完全释放出来[3]。在这一出戏里面,陈妙常的感情是从压抑到释放、从收敛到放开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表演时前后要有一个大的变化,把人物心理外化得当,做到不温不火,收放自如。

在陈妙常唱完【朝元歌】后,潘必正对陈妙常的爱慕之心更加明朗,一层层递进,此时陈妙常就不能只是正襟危坐,而要在恰当的地方做出适合的反应。潘必正总共用了三个动作来唤醒陈妙常,第一次用扇子敲桌,陈妙常心中一震,并未回头看他,只是通过眼神变化来表达内心情绪,第二个动作是推桌,陈妙常心中波澜更大,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潘必正,立马收回目光转回头来,甩云帚来压制住心中喷薄欲出的热情。第三次是潘必正温柔地呼唤一声“仙姑吓”时,陈妙常内心已经被唤醒,不得不用更大的自控力,通过气息的运用,努力把内心的情绪克制下去,在表演中通过眼神、动作、气息等表现出陈妙常的内心,达到“收而不温”的艺术效果。

当潘必正走后,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陈妙常抛弃了清冷的形象,把心中的压抑迸发出来,大胆吐露心意,把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和矛盾的行为直接告诉观众,将人物情绪推向高潮。在这里表演时要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动作要更为舒展大方,节奏更加明快,脚步轻快多变,以抒发人物压抑已久的心情,充分展现出陈妙常的真实性格,情绪波动虽大但不能过火,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要做到“展而不飘”,不然就失去了人物该有的韵味。

总之,在塑造陈妙常这一人物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剧中人物所处环境,切身体会人物的心情,运用眼神、动作、气息等来表达人物心情,人物的展现随着情绪的递进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可过火,不然人物性格不仅没有体现出来,反而让观众产生误会。在表演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潘必正表演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塑造陈妙常这个冲破封建礼教与道教清规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晓燕.从尼姑、道姑到外道内尼——明清戏曲陈妙常形象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119-122.

[2]郭秀兰.空门中的叛逆者——郑彩鸾和陈妙常形象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5):65-69.

[3]齐慧源.《玉簪记》中陈妙常的形象塑造[J].剧影月报,2006,(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