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大金融人物

2019-07-01 02:46
银行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金融银行

编者按:纵观2018一整年,金融业延续2017年的强监管,监管文件及罚单持续不断;2018年,多项纾困民企政策出台,银行被寄予厚望;2018年,银行信贷倾斜、减费让利,推出多项举措助力民营、小微经济发展;2018年,中小银行面临IPO加速,高管频繁变动;2018年,商业银行设立子公司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设立资产系子公司与金融科技子公司;2018年,银行积极拓展多元业务,快速暴露的逾期也引发关注;2018年,金融业扩大开放,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各项监管审批提速明显,更多元的消费升级金融服务正扑面而来……。

金融行业的冷暖往往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但同时也是金融人的体温计。过去几年我国金融行业高速发展,虽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但也留下诸多风险隐患,始于2017年的金融行业严格监管,转型的阵痛尚未过去,恰逢宏观经济下滑,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档口,后续暂时衰退不可避免,广大金融行业从业者也在瑟瑟秋风中遥感到真正的寒冬。

在此特殊背景之下,注定要涌现出一批不平凡的金融家,作为中国金融業困境中转型突围的领路人。为此本刊从这些不平凡的银行家中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位作为“2018年十大金融人物”,以此来展现他们的超凡智慧和经典之作,也在历史的华章上铭刻他们的卓越功绩。

易纲:货币政策更加凸显灵活自主

2018年3月19日,易纲出任中国人民银行第12任行长,接替此前连续15年担任行长的周小川角色。国际社会对新任的“人民币先生”并不陌生,毕竟易纲在央行系统连续工作超过二十年,且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经历的学者型官员。面对本年度尤为复杂和风险环生的内外形势,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人民银行面临着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迫切而艰巨任务。从人民银行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货币政策执行来看,其坚持服务本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更加突出,灵活和独立的调控风格更为明显。2018年,易行长和他的同事们在坚守中维护了货币政策的灵活和独立。

2018年,在复杂因素影响下,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均呈现紧张态势,尤其是资金面持续紧张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而且对发展预期造成了不利影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额在10月份创下年度低点,环比上月瞬间折半。社会融资规模10月份环比骤降近70%,创下逾2年来最低。与此同时,代表广义货币流通量的M2则持平了2018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资金面持续紧张,反映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资金供给、稳定增长预期。在此情况下,央行积极应对,采取定向降准、调整逆回购、创设新工具等在内的多项措施应对经济发展需要。2018年内,央行根据市场形势分别于1月25日、4月25日、7月5日、10月15日四次采取定向降准措施,致力优化流动性结构,引导银行服务实体经济。12月19日,央行公告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简称TMLF),成为即MLF、SLF等之外的货币政策新工具。同时,央行决定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000亿元,以加强精准滴灌、支持扩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人民银行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和密集紧凑的操作体现出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主要目的是应对国内经济下行的严峻压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本国经济发展是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和执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目标。尤其是,人民银行全年宽松导向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本年偏紧导向的货币政策方向完全不同,中美货币政策明确走向歧途。美联储的国际影响力自不必言,其货币政策基本是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跟随标准,选择与美联储逆向的货币政策首先带来的是对一国汇率的影响,很多无法维护汇率稳定的经济体在这种形势下会主动选择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策略。

如上文所述,货币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服务本国经济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宽松货币环境支持形势下,虽然美联储从本国经济需要出发多次加息,人民银行依然实施了降准和增加供给等宽松政策工具,以有效降低实际融资成本,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最紧迫需求。实际上,美国的加息也是基于服务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与中国央行的宽松政策相比虽然方向不同,但殊途同归。虽然美联储的影响力使得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时不能忽视美联储政策走向,但坚持服务本国发展需要的出发点更加优先。在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保持愈发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易纲和他的同事们却更加凸显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与独立。

坚持货币政策服务本国发展的优先出发点,凸显货币政策的灵活与独立,并不意味着封闭和守旧,相反这恰是对外开放的心态体现和对开放金融环境的综合把握。易纲是“海归”,在海外大学取得终身教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包容心态,在正式上任后很快即与多国央行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合作对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推动双向开放。但他同时强调,“监管水平和开放的程度相适应,在开放中防范风险”。这既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循序落地应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国央行参与国际金融体系运行和规则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在全球金融格局复杂演进和大国角力不断深化的当下,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影响力成为维护内部发展和参与外部竞争的重要核心力量,这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服务本国发展互为映像、相得益彰。在易行长履新的近一年里,人民银行坚守服务本国发展的初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桎梏,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更加灵活、果敢。可以预期的是,在2019年将会见到更加多样和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易行长和他的同事们将为金融体系的稳定独立做出新的贡献。

郭树清:开创银保监会工作新局面

2018年,银保监会的成立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格局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建立统筹协调金融监管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4月8日,北京的户外依然寒冷,银保监会成立挂牌仪式正在举行,已被任命为人民银行党委书记的郭树清出任新组建的银保监会主席。12月17日,在银保监会正式挂牌八个月后,银保监会下辖的36个省级银保监局统一挂牌,显示出银保监会机构改革取得扎实进展。面对2018年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多发展目标兼顾的宏观调控要求,郭树清坚持推进银保监会机构改革落地与金融监管完善两手抓,继续在稳妥、协调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时期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聚焦到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体现在推动分业监管体制向统筹协调的监管体制转变,以适应金融深化和各项发展的需要。自1992年设立证监会、1998年设立保监会、2003年设立银监会以来,分业监管体制在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监管模式越来越暴露不足,金融监管需要在理念、体制和审慎等核心方面做出结构性调整,中国银保监会的组建率先在体制变革层面迈出了深化改革的第一步。2017年2月24日,郭树清回京出任银监会主席,时隔一年多后出任合并后的银保监会主席,带领银保监会启动机构改革大幕,打响了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实质性落地战役。

作为金融领域深入改革的前沿阵地,银保监会的挂牌只是启动,随后的改革具体落地和实施才是重点和难点,这也是36个省级层面银保监局时隔八月后方才挂牌的原因。与此前分业监管时的派出机构体系相比,正在进行中的银保监会机构改革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除设立省、市两级银保监局外,将在大部分县设置建管办,以弥补监管空白,处置基层金融乱象和整治微观风险。在改革过程中,面对机构调整的紧迫时间要求,以及2018年国内经济金融领域的承压运行,银保监会一方面准确把握住了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对监管工作的组织要求,从而确保了改革与监管工作的“两不误,两促进”。

2018年国内经济运行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复杂影响持续面临较大压力,在深化金融监管方面,银保监会扎实推进金融领域风险防治工作,有效减少了经济承压运行下的金融风险的延伸和扩展。在稳步推进杠杆调节的同时,银保监会抓住同业、理财和表外等重点领域,进一步遏制了银行业资金和保险业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银保监会全力支持供给侧改革,推进市场化债转股落地、完善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整治违规消费贷等违规产品、强化互联网风险专享整治等。此外,为适应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切实需要,切实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绩效,银保监会一方面统筹银行及保险机构加强协调和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探索制度创新,出台了包括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间不断探求最优政策路径。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制的核心力量之一,银保监会成立后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统筹兼顾的发展目标愈发多样,当然与人民银行的分工和协作也将更加清晰,而郭树清同时兼任央行党委书记,对于协调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两大监管主体可以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有助于粘合金融监管力量,发挥事半功倍效果。作为重大监管格局调整,银保监会的成立、机构改革和开创工作新局面都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革除过往弊端,又要应对新的防风险、稳发展局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面对当前复杂压力下的经济金融运行态势,银保监会的担子更重,但这并不能难倒素以果敢、坚韧著称的郭树清。

12月4日,郭树清在银保监会机构改革后新任命的局处级干部宪法宣誓仪式上,强调“坚持监管姓监定位,坚决同一切践踏法律的非法金融活动作斗争,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不断提高监管公信力,努力涵养金融生态”。郭树清的表态既是对银保监会工作的定位和要求,又是对银保监会在推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理念和目标,将推动银保监会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推进提升中国金融监管与发展质效,助力经济金融协调、稳定发展。

刘士余:释放市场活力,稳定发展预期

自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建设发展近30年。作为周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股市运行的起伏可谓波澜壮阔,中国的股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心态波动史。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遭遇严峻压力,流动性市场持续紧张,实际融资成本维持高位,一度出现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甚至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黑天鹅”,刘士余也迎来了自2016年出任证监会主席以来的重大考验。

作为仍处在熊市阶段的中国股市,在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下,投资者的愤懑情绪总是频发且容易转化为对监管层的诟病,最近几年这种特征尤为明显。但静水深流下,中国股市却是在机制完善和优化上最下力气的部门之一,相比银行、保险等单向性市场,股市的多向性特征使得其市场机制完善更需要投入和耐心。包括股市在内的资本市场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的改革和完善是以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为重要出发点,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致力推进的也是这一目标。

虽然2018年出现的千股跌停的场面使许多投资者感觉“很受伤”“很低落”,但需要看到的是:第一,2018年全球熊市普跌,中国股市难以独免;第二,股市的不佳表现是经济运行大环境压力严峻的体现,受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紧张态势影响;第三,虽然股市指数惨淡,但我国资本市场却在机制完善上继续推进,弥补发展短板,致力于激发和释放市場活力。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证监会系统发布各项监管政策和专题近70部,分别超过央行系统和银保监会系统。

在推进竞争开放,提升市场参与者层次和激发市场活力上,证监会发布多项公告均对资本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目的在于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确定制度安排,一度引发了市场广泛想象空间,该制度本身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健全资本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为配合资管新规及其带来的配套机制完善,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多项正常政策。中基协成为了2018年最为忙碌的监管机构之一,不断向市场释放政策信息,对私募机构的监管更加规范。在补足机制短板方面,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等政策文件。在防控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刘士余亲自站台向市场进行风险提示,提振信心,推出切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措施,稳定市场预期。

2018年全年,刘士余及证监会都在沿着完善机制、补充短板、激发活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努力。同时,对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检查和惩戒和力度空前,多个重磅罚单的开出和2018年A股退市常态化的实现,从侧面体现出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不算完善和优化。去疴除弊,严惩股市不良行为,才能为释放市场活力和稳定投资者预期提供保障。

实际上,自2016年出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刘士余大力整顿资本市场乱象的魄力和成效突出而有目共睹,其鲜明的监管风格,受到市场称赞。虽然某些情况下“无处安放”的市场情绪会出现不理解,但整体上是认可刘士余的管理成效。从股市内部的嬗变来看,在刘士余任证监会主席的治理下,中国股市在经过市场两极分化后,小股票估值下挫,优质股估值提升,流动性开始向龙头集中,机构投资者影响力逐步提升,市场整体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全球股市均呈现熊市特征和冰冷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仅7万亿美元,新兴市场股市全面崩溃,十年牛市后的欧洲市场调头暴跌,曾一枝独秀的美国股市也在下半年普跌。“环球同此凉热”,中国股市的表现居全球中位。但与此同时,中国股市通过密集补短板和调结构,在2018年实现了市场机制的整体优化。

下一步,随着上交所科创板设立和注册制试点的加快推进,激发市场活力的机制更加多样,股市良性发展的预期也将更加稳固。正如刘士余在中国证券博物馆成立仪式上的致辞所表示,“证监会将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资本市场更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易会满:稳中求进,创新发展

“如果将时钟拨回本世纪初,没有人能料到我们今天能有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易会满说:“改革开放以来,工商银行从破产边缘走向世界金融舞台,从国际竞争赛场上的旁观者和追随者成为参与者和弄潮者。”作为入职三十多年的资深员工,易会满见证着工行从专业银行起步,稳中求进,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超级大行;作为“宇宙行”的掌舵人,易会满深刻洞察国内外局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为工行的创新发展指引方向。

“从国际看,贸易摩擦对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易会满提出一方面要树立信心,要看到中国经济向好向稳的基本面;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为应对国际机遇与挑战,易会满带领工商银行采取稳中有进的思路,稳不忘变,稳不忘忧,实现了效益、质量、风控、规模和定价的“稳”;与此同时,工行发力客户拓展、市场竞争、业务转型、创新驱动、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等领域,积极“进”取。

“从国内看,经济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显性化,并向金融领域传导,同时,利率市场化、跨界竞争、监管新规等因素也部分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投入。”三十多年深耕银行业,易会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熟稔于心。面对竞争加剧及监管趋严,易会满坚持辩证思维,采取创新变革与审慎稳健并举的工作思路,按商业银行规律办事,以开放进取的心态拥抱金融科技,多措并举加快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在他的带领下,工行实施了e-ICBC 3.0智慧银行战略,以金融科技思维重塑经营条线和管理条线;同时,工行也明确风险,牢记金融业经营风险的本质,按金融规律办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风控管理。

保持“稳”与“进”以及创新变革的成果已经显著体现在了2018年的中期业绩报告中:工行201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0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为近年来同期最高;净息差较2017年上升8个BP至2.3%;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增量均位居同业第一;客户存款较年初增加1.26萬亿元,存量和增速在同业中位居“双第一”;与同期银行业商业银行1.86%的不良率相比,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54%,已连续6个季度下降。

此外,工行在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勇于承担社会和经营责任,体现出国有大行的担当。易会满也亲自带队到浙江,实际调研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在他的领导下,工行全面优化了民营企业融资品种、期限、流程和模式,缓解民营企业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受阻等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提升线上线下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幸福产业、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到2018年9月底,工行民营企业融资余额近2万亿,同业领先,平均贷款利率是5.2%,处于市场的较低水平;截至2018年6月末,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00亿元,同比增加16.8%,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利率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目前,工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超过3万亿的信贷血液。

“不畏浮云遮望眼”,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易会满拨云见日,提出了工行未来发展需把握的三个原则:一是把握好度,面对当前的经营环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悲观,在顺境时多考虑风险,在逆境时多考虑机会;二是始终保持定力,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明确长期发展向好的这个大趋势没有变;三是把握好变,在市场竞争中因需而变、因时而变,增强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风物长宜放眼量”,易会满为工行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以净值化为导向,推动产品转型;以客户为中心,提升销售质效;以投研为突破,深化大类配置投研核心竞争力建设;以风控为抓手,防控实质性风险;以系统和运营为依托,全面保障资产管理顺利转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2019年,让我们期待易会满带领下的工商银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四清:砥砺奋进,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陈四清接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在这一年里,他带领中国银行这家百年大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以勇于担当、变革图强的实际行动,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银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把握时代方向谋篇布局。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基于中国银行处于大有可为历史机遇期的判断,陈四清首次在2018年3月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宣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变革图强,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各阶段目标,他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银行2020年、2035年以及2050年分“三步走”实现“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战略目标的路线图,要将中国银行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金融重器”,打造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一面旗帜。以新时代战略目标为指引,陈四清大力倡导“担当、诚信、专业、创新、稳健、绩效”的新价值观,传承与发扬中国银行的百年文化,为新时代员工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提供指引,激发全球三十多万中行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持续推进各项战略性工作。

勇担服务实体经济大任。面对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复杂形势,陈四清带领新一届中行班子,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谋划银行发展方向和定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力支持支持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加快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建设,在16个国家举办海外招展推介活动,支持稳外资稳投资;发挥贸易金融和跨境清算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推动跨境发展,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主渠道;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信贷工厂”模式,提高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投资撮合服务质效,率先发布《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规模化发展村镇银行,建成我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加快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民生改善。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有效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陈四清带领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新战略实施和改革转型。在科技引领方面,大幅改进手机银行服务体验,加快网点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客户规模和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在创新驱动方面,推出了全球资本市场智能投顾等一批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引起良好反响。在转型求实方面,以“科技数字化、业务全球化、服务综合化、资产轻型化、机构简约化”为特征的“五化”转型全面推进。在变革图强方面,落地了多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措施,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完善了集团治理体系。一系列的转型举措为中国银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和动力,一年来中国银行业务规模稳中有升,净利润持续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一定要把握12個字: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始终围绕这个‘势去做文章,从势中去求变,从势中去求为,从势中去求上。”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陈四清对中国银行新时期的发展有着独到的哲学思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银行这家百年国际大行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

田国立:推出“三大战略” “金融航母”乘风破浪

为了推动金融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提出了由住房租赁、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组成的“三大战略”。他指出,未来建设银行将在租赁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和普惠金融平台上培养一大批拥有创新精神和技术能力的人才,承担起下一个二十年建行发展的重任。

推动租赁平台发展,缓解住房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建设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担社会责任,率先提出发展住房租赁的战略部署。田国立表示,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要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模式、新的市场、新的机制和新的生态。建设银行推行创新举措,以打造租赁平台、“存房模式”、推出住房指数、创建“CCB建融家园”品牌社区的系列措施深入推进住房租赁业务发展;探索建立住房租赁共融生态模式,推出“存房”住房租赁专项票据、高校房易租、蓝海租赁惠等产品;打造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机构、租赁企业等住房租赁相关主体提供“全链条”产品和服务,助推租购并举。

发展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银行以“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为抓手,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行科技创新活力,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以金融的智慧回馈社会,打造金融服务新优势,布局未来金融新生态。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与科技的各细分领域不断深耕融合,以创新的产品,支撑集团发展,以共享的平台给同业提供技术输出。在银行业首家推出“无人银行”,通过充分运用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等最新金融智能科技成果,为广大客户呈现了一个以智慧、共享、体验、创新为特点的全自助智能服务平台。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强化开放合作,推动产品和服务快速更新迭代,渠道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手机银行运用互联网开放思维,由作为传统的交易渠道向“在手机上经营银行”转型,功能日益丰富,体验更为智慧、便捷、流畅。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建设美好生活。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实体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及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田国立认为,普惠金融是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将举全行之力,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建设银行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推动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做深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完善“小微快贷”全流程在线融资模式,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速度快、费用省的金融服务,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完善网点无障碍服务,积极向公众开放网点服务资源,扩展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外延,在全行网点启动“劳动者港湾”建设工作,重点为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以及其他有需求的社会公众提供便民惠民服务。

田国立表示,改革开放4 0年来,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和企业家,为银行铺垫了发展的基础、成就了如今的基业;饮水思源,我们要心怀感恩和敬畏,始终把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田惠宇: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实现招行第三次关键飞跃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业经营发展已经开始明显分化,招商银行通过持续的战略转型,实现了“质量、效益、规模” 动态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战略优势为招商银行进一步纵深推进改革,从容地为未来谋篇布局赢得了重要机遇期。田惠宇恰逢其时地提出,要在“以一卡通替代存折”和“以AUM替代储蓄存款”的商业模式飞跃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实现招商银行第三次关键飞跃。

近年来,招商银行先后开启了两次关键转型,实现了两次关键飞跃,为其树立了在零售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零售金融业务增长势头持续,并继续担当推动利润较高速增长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报显示,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616.46亿元,同比增长12.60%,占营业净收入的51.88%;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16.90亿元,同比增长17.76%,占税前利润的56.62%。

2018年以来,招商银行持续推进“轻型银行”的转型方向和“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以金融科技思维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为手段,全面推进金融科技银行建设,致力于“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对业务、流程、管理进行再造,为战略转型下半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更长远的眼光,构建商业银行业务的生态体系。对内,打破以封闭的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经营逻辑,向开放的用户体系转换,迭代升级“招商银行App7.0”与“掌上生活App7.0”,凸显了“从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交易思维向用户旅程思维转变、从资产分层经营向场景细分客群经营转变”三大服务理念转型,赢得新一代年轻人的信赖。对外,合作共赢,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思维引流量、拓场景,开放招行服务 API,抓住5G技术商用的机遇,以嵌入产业链的方式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在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招商银行把客户体验作为前行的北斗星,一切工作都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准则,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彻底转变思维,以客户体验优先的原则重新审视内部管理,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创造最佳客户体验。田惠宇指出,科技终究只是工具和手段,客户才是一切商业逻辑的起点;如果说过去是与对手竞争,那么未来我们则要追赶客户的脚步。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招商银行正在加大金融科技运用,打造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最佳的银行,着力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谢永林:固本攻坚,砥砺前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12月,谢永林全面开启了平安银行的转型之路。在“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谢永林大刀阔斧的改革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的息差环比提升约两个基点,达到近两年来的最佳水平;非息收入198.05亿元,同比增长18.5%,占比34.6%,这也是平安近几年的最高点;零售业务的贡献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值,净利润占比68%。马明哲公开表示,集团层面对平安银行近两年的转型成果持满意态度。做大零售,科技赋能,防范风险,固本攻坚,谢永林在提升平安银行业务质量和品质的同时,也为平安银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零售转型初告捷,发力私行进行时。当前平安银行基层零售、消费信贷等相关业务发展迅速,口袋银行APP月活客户数达到2035万户,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信用卡总交易额达到1.21万亿元,同比增长89.9%,零售盈利能力企稳向好,营收形成“微笑曲线”,同时业务结构实现根本性调整,转型初战告捷。面对这样的一份零售转型成绩单,谢永林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相较而言,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距离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拓展空间相对较大。为做强私人银行,强化财富管理能力,他提炼出三点战略重心:一是学习同业优秀经验,二是盘活集团寿险客户资源,三是科技赋能私银财富管理,打造平安银行私银资管板块独特的科技基因与核心竞争力,为未来3年、5年乃至30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促转型,修炼内功勇争先。在谢永林的规划里,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拓展智能化零售业务,是平安银行全面转型的一大抓手。“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谢永林领导下的平安银行因势谋变,借势发展,将“科技引领”作为发展引擎,不断推进科技赋能业务。目前,平安银行将集团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到零售新门店,打造“不排队、不下班、有温度的银行”;持续推进“AI+投顾”、“AI+客服”,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智能化服务,AI客服占比已将近80%;打造KYB(中小企业数据贷),试点期间已为近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线上化、智能化的融资服务,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做出了有益尝试;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贸融业务进行升级,打造SAS(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为传统业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谢永林表示,未来平安银行将持续拥抱集团,拥抱科技,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推动全行的经营基础、业务格局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以史为鉴清资产,全面深入防风险。随着转型向纵深推进以及国内外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平安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硬骨头不断出现。谢永林引领平安银行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回望过去,平安银行在资产质量上走过弯路,所以谢永林将优化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看作这场转型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存量方面,平安银行坚定推进银行业务去杠杆,逐步清除通道业务,并成立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清收模式。增量方面,将新增资产主要投放于个人金融领域和国家战略性行业,坚决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同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更早地预防风险,从而能更早地化解风险。

三十年砥砺前行,平安银行的骨子里,印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基因。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平安银行转型之路的巩固年、深化年。当前,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尽管平安银行的转型之路亮点频现,但谢永林的目光看的更远。“技术在不断进步,长期来看,转型的深化是没有止境的。”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谢永林务实创新的改革推动下,未来的平安银行,必将在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版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洪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2018年,从惶恐犹疑到暖心归队,民营企业经历了身份认同与前途出路的大落大起。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洪崎率领民生银行一以贯之,执着坚守民企战略,终于等来了云开月明的时候。

民企战略是民生银行全面改革转型的核心内容。2017年底,被视为改革前传的凤凰计划顺利完成全部项目的设计工作,与改革转型三年规划无缝对接。接掌帅印四年后,洪崎所擘画的未来蔚然显现。民生银行涅槃重生,亮出鲜明的洪氏印记,开始进入了新的时代。

新版的民企战略追求高效、用心和有深度的服务,以精细化替代原来粗放的业务模式,意在通过对民企客户的分类管理与分类纾困,打造坚实的客户基础和高贡献度的核心客群,做优质大型民营企业的主办行,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金融管家,实现银行、民企的共同成长。在战术上,民生银行采用由一个专业团队和客户规划、高层拜访、工单推送等三个服务手段组成的“1+3”服务模式,并通过打造战略民企服务的“样板间”,不断进行优化、打磨和推广。

累积多年的民企金融经验以及专门适配的数据与风控体系构成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超强的战略执行力在一年内就交出了令人钦羡的期中答卷。2018年,民生银行确定了340余户总、分行战略民企客户,涵盖多领域的龙头或优质企业;年内新增1500亿元对公贷款中,75%以上用于支持民營企业,民企客户贷款总额占到对公贷款的60%。尤其对一些暂时遭遇经营与融资困难的优质民企,不是简单地停贷抽贷,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助其度过难关,摆脱流动性危机。

义无反顾的战略定力,源自知己与知彼。静水流深处,水到渠成时。二十三年筚路蓝缕,他见证崛起与荣光,也经历过挫折与反复,他熟知民生文化与基因的每一个侧面,对前途方略了然于胸。九万里风鹏正举,他深谙民营经济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深知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精神和需求痛点,真诚地称颂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民企精神,同样也深得民营企业家的信任与推崇。揆诸域内银行家,论及对民生银行自身的了解、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认知,进而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践行对民企战略的精准拿捏,洪崎当为第一人。

在洪崎的改革蓝图里,构成对民企战略的保障与补充的,是打造科技金融的银行与综合服务的银行,实现向数字化、轻型化和综合化的转型。见诸公开的采访与演讲,洪崎对新供应链金融、网络金融、直销银行等新金融服务模式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宣示民生银行在十年之内成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切实将资金注入客户需求的毛细血管、薄弱环节,共同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与蓝图相配套,他坚定地提出修炼内功:战略必须加快重构,体制必须加快改革,业务模式必须加快创新,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奋斗者为本,核心竞争力必须重塑。

洪崎主导的改革转型不以金刚怒目、暴风骤雨为主,他强调关键时刻的顺势而为。2018年的民生银行改革历程,在他条分缕析、语重心长中扎实推进,价值成长、轻型化发展、科技金融等理念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中,民生银行真正经历着触及灵魂的转变。从顶层设计到作业模式,从前台到中后台,这块中国金融领域的试验田,围绕民企战略的大文章,又翻开了改革转型的新一页。“对青天而惧,闻震雷而不惊”,这是坚忍的力量,更是对智慧与勇气的信赖与期许。

2018年是民生银行改革转型的元年,更是中国民营经济重装出发的元年。战略既定,未来有无限可能。沧海横流中的年度聚焦,属于战略定力,属于民营经济;属于民生银行,属于洪崎。

申学清:首开城商行A+H股上市先河 商贸物流银行见雏形

黄河之南,中原腹地。生于斯,长于斯,郑州银行紧跟时代步伐,历经郑州城市合作银行、郑州市商业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的濒临退市,到201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再到2018年9月在A股挂牌上市,首开城商行A+H股上市先河,完成了华丽蝶变,正在谱写全新的历史篇章。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郑州银行行长申学清认为,城商行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能做全能银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专注特色,这样才有出路、有未来;郑州银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确立了商贸物流银行特色定位。郑州银行发行A股股票所得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之一就是把“商贸物流银行”建设成为全国银行业的标杆。截至2018年6月末,郑州银行打造了25家商贸物流标杆行,商贸物流类客户贷款余额32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1.61%,商贸物流银行建设雏形渐现。

成功搭建商贸物流银行合作平台。2018年4月,郑州银行发起成立首届“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11月,召开第二届“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会议。成员不仅有南京银行、长沙银行、兰州银行等20多家银行,还有青岛海尔、京东物流、怡亚通等20多家知名电商、物流企业、供应链龙头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联盟成员共同推动商贸物流企业与银行业融合发展,促进跨行业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实现商贸物流金融领域“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激发商贸物流银行领域创新创造活力,惠及实体经济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借助金融科技打造商贸物流银行核心技术。“五朵云”(“云物流”“云交易”“云融资”“云商”和“云服务”)是郑州银行打造商贸物流银行的有力推手,对应的五大功能解决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四流合一问题。“云交易”为专业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服务平台,“云融资”为在线供应链融资平台,“云物流”为物流行业综合服务平台,“云商”为交易撮合、电商服务类集成平台,“云服务”为中小微企业的免费增值服务平台。

构建完善的商贸物流金融产品体系。郑州银行建成了涵盖国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外币投资、外汇资金交易(含外汇衍生品交易)等业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构建了4大类别、15个子产品的物流金融产品体系,精准对接行业链条。同时,精准锁定交通物流、商贸大消费、食品农业、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政府事业六大行业,研制全链条、全方位解决方案,上线资金存管、云融资、银企直联等系统,为行业企业上下游、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设计全方位解决方案,提升商贸金融占比。

当前,银行业发展正面临“历史未有之变局”。申学清强调,郑州银行已首开城商行“A+H”上市先河,“三大特色业务”战略正确,我们要沿着“三再三支撑”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持续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真正做成中国商贸物流银行的标杆,续写“A+H”上市的辉煌!

猜你喜欢
金融银行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幽你一默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