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宗炯
案例:
锻炼回来,打开班级QQ群,赫然发现有人发下流的图片,并指名带姓骂老师,QQ的名字竟然是班长!我难以接受,立刻把QQ群解散了。
我反复回忆近期班级的情况,第一感觉是有人冒充班长。前几天,班长反映小孙上课说话,还与小孙发生过矛盾。我感觉小孙嫌疑最大。
我先打电话给班长的妈妈,安抚她的情绪,说我相信这不是班长所为——班长品学兼优,和同学相处融洽,师生关系很好。之后,我联系了小孙的爸爸,小孙爸爸说:“老师,我在外地,你说的用班长的名字骂人和发图的事,可能是他干的。你把那个QQ号给我,我安排人去查。”我把QQ号发给小孙爸爸,过了一会儿,他打过来电话说,这个QQ号是这两天刚注册的,只要他把对方加为好友,立刻就能锁定信息了。
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悄悄地议论着什么。我说,昨晚我把班级QQ群解散了,因为有个别学生在QQ群里发布不良信息,损害了集体荣誉。为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我暂时把群解散,待调查清楚后再重建QQ群。
很快,不断有学生私下找我反映情况,证据都指向小孙,他们还反映小孙打架、上网吧、谈恋爱、骂老师、去歌舞厅、借钱不还等。上信息课时,小孙还因偷偷打开不健康网站被老师警告。
小孙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和5岁的弟弟都跟着爷爷奶奶,妈妈没有监护权,爸爸成天不回家,也不管孩子。小孙经常夜晚9点多才回家,有时一夜不回家,也不知道他在哪儿住。我去家访时看见他家门口的鞋架上几乎都是他的鞋子——小孙爸爸觉得离婚亏欠孩子很多,所以给他买的衣服、鞋子都是名牌,还有不少是从国外寄过来的限量版。
几天后,小孙爸爸查出“肇事”的QQ号就是用小孙的手机号注册的,小孙也最终承认是为了报复班长才这么做的。起因是早前在走廊排队的时候,班长不小心撞到小孙,两人发生矛盾,还为此事起了冲突。后来班长让他哥哥在门口堵住小孙,逼小孙认错。当时小孙的爸爸在外地,班长的爸爸为此来校教育孩子,也让班长向小孙道歉,我还让班长写了检查。我本以为这是件小事,处理完就过去了,哪知小孙心怀怨气,认为老师处理得太轻了,于是就冒充班长在QQ群里骂老师……
最后,学校给了小孙记大过处分,班长也被追加了警告处分。
交流:
刘强:其实小孙是孤独的,生长于离异家庭,爸妈不管,同学不待见。班主任应该是孩子可以依靠的人,应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小孙融入班级,给小孙一份生活的希望,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赵春晓:案例中小孙和班长发生冲突,他的想法很可能是,班长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赢得老师、同学的关注,而自己和同学关系不好,也不受老师“青睐”,这导致小孙对班长的腹诽甚多。刚好班长在楼道撞到自己,这可是个报复的好机会。小孙和班长打架,被班长的哥哥围堵,先找到老师处理,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于是在网上借班长名义辱骂班主任,这是对班长和班主任的报复。最后的结果,也正如小孙所期待的,班长被处分了,这实际上都是小孙的“胜利”。至于对自己的处分,估计他并不太在意。
侯小锋:案例中的小孙属于班级问题生,用常规方法管理很难奏效,因此进行科学的诊疗,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是关键。小孙的人际关系很差,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与其他人沟通,对学校纪律基本没有畏惧,家长对他基本失控,说明他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习惯和厌学问题,而是有心理和行为障碍,建议老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诊疗。
贾大勇:无论从小孙自身的发展看,还是从班级的发展来看,班主任都应认真对待此事。一方面学生自身有很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班级的健康发展需要关爱此类学生。
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小孙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他的内心是自卑的,种种特别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以此来消解自卑。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真诚的关心去赢得他的认可和信任,由此打开进一步深入交流和教育的大门。
张少斌:小孙问题较多,与他交流一定要找比较小的切入点,管理要有选择性,不要想着一下彻底地改变他。与小孙打交道,不要着急,需一步步来,这样才能让小孙有敬畏之心。
刘佳:案例中老师解散QQ群是冲动行为,会让人觉得他“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老师遇到此类问题,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很容易陷入被动。一定要冷静分析,想明白接下来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既控制事态的发展,又教育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再不济总有个爱好吧。像小孙这种“全班敌对,家庭无爱”的学生,老师如果能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参与一些活动,拉近大家与小孙的距离,取得小孙的信任,则有可能让小孙亲其师而信其道。
李磊磊: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有一个伤痕,这个伤痕就会一直长下去。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教育点上,家长如果不约束、不矫正的话,这棵树就可能长成歪脖子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大的问题,也许表面看不是家长的错,但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有關。在小孙的案例中,家长的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及时参与到小孙的教育中去,才能让小孙有大的转变。
陈德红: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努力和小孙交朋友。和后进生交朋友最考验老师的耐心和爱心。想一想他们从小到大,在班里一直被当成“反面典型”或者“隐形人”。倘若遇到一位真正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能包容他错误的老师,他一定会从内心生发出一种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恰恰是老师打开局面的基础。平时有意地经常找他聊天,肯定他的优点,当他在班里陷入窘境的时候,可以善意地“拉他一把”。
像小孙这样不断犯错的学生,如果老师对每件事都在意的话,和他的关系就会闹僵。我对这样的学生一般会采取“犯三罚一”的方式,“提醒—批评—惩罚”相结合,多给他机会,适当等待,再加上适度的批评和惩罚,慢慢把他引到正道上来。同时,尽量避免在班内公开批评他,以免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黄磊:本案例中老师被骂其实是躺着中枪,学生针对的不是老师而是班长。如果老师被骂了,该怎么处理?大多数老师如果发现学生骂自己,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骂自己,是无法容忍的:班上的学生怎么看我?我还怎么管理班级?从而会放大事件本身,带来更不好的结果。
面对学生的过分行为,老师要大度一些,可以先冷处理,避免直接冲突,然后调查其背后的原因。消除误会之后,再去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总结: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期”,内心充满矛盾:他们渴望成熟但表现幼稚,希望独立却依赖父母,看似坚强却内心脆弱……这些矛盾,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一起,导致学生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案例中的小孙是问题少年的一个缩影,问题的背后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遇到像小孙这样骂老师的学生,处理流程一般可以遵循“查、谈、育、借、引”五步。
“查”即调查。调查是谁,为什么骂老师。只有弄清楚学生为什么骂老师,才有可能解开学生的心结。
“谈”即谈话。当事师生面对面心平气和地谈话,消除误会,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
“育”即教育。老师要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教育并要求其道歉,也要给学生适当的台阶,让学生不至于颜面尽失。
“借”即借力。老师要善于借助外力,为学生的教育做好规划。比如父母可以成为孩子行为的监督者,同学可以成为学生行为的帮扶者等。
“引”即引领。教育就是对孩子心灵的引领,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自身的表率作用,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本期文字由济源第一中学8+1工作室提供)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