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要求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能够从学科学习中奠定文化基础,获得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数学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缺乏针对性指导,使得数学教学陷入困境.针对此,笔者结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联系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与设计.
一、坚持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从理论基础调整教学实践措施,逐渐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从立德树人的角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纳入到教学主体中来,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集合与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并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出合理设计,确保学生的主体价值能够在教学探究中得以体现,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个体素质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特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习惯倾向、认知能力等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而确保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质,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不是在面面俱到的理论讲解中形成的,它需要个体的直观参与和独立自主的思考.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培养.
例如,在“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节的内容讲解中,有如下题目: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过F2作∠F1PF2外角平分线垂线,与F1P相较于点M,那么M的轨迹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中轨迹问题是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根据教材中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思考,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将轨迹问题转化为曲线问题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指明方向.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强化体验,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课后反思,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力
课后是知识消化与吸收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地归纳和总结,不仅能够完成知识巩固,更能够锻炼自我认知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基本上能够在课下完成知识复习与总结.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做到用好教材、备好课.
例如,在“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节的总结与归纳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利用鲜明的颜色将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作出标记,最后在教学分享中进行反思、纠正与提高,并提高对自我的认知能力.然而,在高考壓力下,一些学生的课后总结主要体现在盲目做题上,而失去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使得一些原来存在的问题迟迟得不到纠正.针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学生开展方法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总结,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重点.
四、结合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中针对人的社会性特征,提出了社会参与的相关要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因此,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社会性,并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出发,对学科知识形成新的认识.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教育发展要求,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对个人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作出系统要求,以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进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