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应对策略

2019-07-01 03:31程筱艾
大经贸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美摩擦贸易

程筱艾

【摘 要】 随着经济技术快速发展,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为阻碍中国发展以维护自身利益与霸主地位,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合理投资并购加以阻碍并在对华贸易进出口上设置条款和限制,引起贸易摩擦。 面对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挑起贸易摩擦的强硬手段,中国在合理反制的同时应加紧企业技术创新,加速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加,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资源,在与中国恢复经贸关系后迅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由于市场经济经验欠缺,制度不够完善,加之中西方文化政治观念的差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2017年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发起“特别301调查”,这次调查的导火索源于《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特朗普政府宣布于2018年8月23日对500亿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清单涵盖约1300种产品,70%以上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9月24日特朗普宣布对2000亿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并将于2019年1月1日升至25%。2019年3月2日,在经过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2018年9月起加征关税的自华进口商品,不提高加征关税税率,继续保持10%,直至另行通知。我国应深入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原因,思考应对策略,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做好充分准备。

二、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一)中美贸易逆差

美国以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为借口挑起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并以此为由在投资准入、出口和技术转让管制方面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美国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经济主体,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中具有优势。中美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源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于中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家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开始将厂商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再加上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成为美国资本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东道国。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一直较高,美国为了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上,将高端制造业的制造加工阶段也都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企业,于是,资本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中美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工业分工格局:中国工业集中于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或者加工制造环节,而美国则致力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或者技术研发与产品。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对华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输出严格管制,进一步导致了中美贸易逆差数值加大。

(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贸易保护的思想来源于重商主义思想,提倡提高关税与其他贸易限制以保护国内市场,为贸易摩擦现象开辟理论先河。在1684年出版重商主义九点宣言中,霍尼可指出,为积累财富,国家应尽可能不鼓励外国货品的进口。美国崛起前凭借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了内需驱动型工业化道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管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设立非关税壁垒。出口管制避免了技术外溢但导致了贸易逆差,加之特朗普税改后财政赤字问题严峻,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霸权地位成为美国重商主义新形态的核心。目前,美国必须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特别是制成品进口,鼓励出口及在保护产业等贸易保护手段以获得更多财富,究其启用保护主义政策发动贸易战在于维护其霸权地位。

(三)遏制中国崛起

美国此次301调查发布的500亿清单直指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步伐加快。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我国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走高质量经济发展之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行转变。这必然对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产生冲击,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展开正面的高科技市场竞争,也直接威胁美国在全球生產价值链的核心地位,致使美国忧心忡忡,感到空前压力。特朗普在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演讲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为美国的对手国家,而在报告的文本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从中美恢复经贸关系以来的数次贸易摩擦中不难看出,中国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美国领导地位和霸权地位的威胁者与挑战者。因此,中美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

三、对策

(一)理性面对,谈判解决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促进国际分工朝对双方有利的方向发展。中美两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也是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早已发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自中美贸易战打响,美国的土豆等农产品滞销,中国的商品也无法顺利流通美国,两国的消费者生活成本升高,企业效益日益下降,福利水平恶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摩擦使得中美两国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同时也会波及其他国家,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贸易保护的结果只会是损人不利己,只有坚持自由贸易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出现贸易争端最重要的解决方式是回到谈判桌前,理性面对双边贸易诉求,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探讨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发展科技,深化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贸易中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出口,作为高新技术创新方美国为阻碍中国高端技术的发展始终对限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而此次美国集中对中国高技术进口进行管制政策。同时,500亿清单所涉及的产业中有九成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的产业重合。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应加强对受压制的产业的支持,制定扶持政策增加福利减少税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经济增长已经转向内需拉动,实体经济抗压能力已有实质提升,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空间巨大的中国经济而言,应对贸易战的关键不在于“以牙还牙”,而在于立足自身,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促进经济转型,通过完善监管来强化风险控制,通过税费减免和创新推动来加速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与贸易链中的地位。

(三)全面开放,开拓市场

在当前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进行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入美洲市场或多或少存在壁垒,我国应尽可能构建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减少对美国贸易市场的依赖程度,积极开拓新市场。欧盟始终坚持多边自由贸易,与中国建立了中欧自由贸易区。据统计,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456.3亿美元到2017年的290亿美元至2018年仅为48亿美元,而2018年中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达到78.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尤其在中端市场领域,欧洲的并购前景仍然十分稳健。在促进中欧合作的同时,我国应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拓亚非欧市场,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加工装配等低端制造产业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理解特朗普政府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旨在遏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而阻碍中国崛起,也从理论和实证上说明了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上半年针对中国提出的大规模加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缺乏科学基础的。尽管中美贸易战暂时有所缓和,中国仍应加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拓亚非欧新市场,为未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Bhagwati, Jagdish.Trade-diverting customs unions and welfare-improvement:A clarific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971

[2] 伍山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以美国重商主义形态演变为线索.财经研究.2018(12)

[3] 陈甬军,张记欢.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学理论辨析.党政研究.2018(4):19-24

[4] 邱嘉锋.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财贸经济.2008(7):105-109

[5] 孙艳春.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中美贸易摩擦产生机制与应对策略分析.理论探讨.2018(4):86-92

[6] 林明臻,郭真.中美贸易战的根本——贸易失衡问题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8(9):77-88

[7] 民华.新“里昂惕夫之谜”:贸易失衡的超边际分析——兼论中美貿易摩擦的理论根源与演变趋势.探索与争鸣.2018(6):4-12

[8] 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8):72-81

[9] 杨庆龙.近年来美国战略思想界对华政策的观念转变及其成因分析.国际观察.2018(9):1-16

[10] 黄礼建.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原因、影响及趋势分析.新金融.2018(9):20-24

[11] 王孜弘.体制认定与经贸纠纷——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原因分析.美国研究.2018(10):49-65

[12] 张杰.中美经济竞争的战略内涵、多重博弈特征与应对策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5):1-22

[13] 李文.中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的深层客观原因.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8):19-29

[14] 杨小凯,张定胜.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和贸易政策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

[15] 魏杰,王韧.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西部论坛.2018

[16] 关权.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与难题.学术前沿.2018(10):6-17

猜你喜欢
中美摩擦贸易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