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小”一点

2019-07-01 02:24徐金奎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光标高调过度

徐金奎 唐惠忠

技法点拨

箕子由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推知他必会走向腐败,并断定“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这些生活中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体现着事物发展的方向。生活上,越是细微的追求,越能反映观念的本质。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见微知著,慎重行事。

千古文章意为本,高考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从文题的细微差别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主题,意胜则文胜,意顺则文顺。“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立意“善”文章才会“美”,因此,高考作文角度“小”一点是得高分的一大法宝。好的文章总能在日常事、平常人的描述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在司空见惯的事体物象中寄予作者深广的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如果高考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而实在,要想使作文变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见微知著,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小”、较“窄”、较“实”却又包含着深刻意义的话题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进而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

“大”和“小”是对立统一的。“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能体现其本质特征。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还需要考生进行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在写作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处处描写“小”,却要时时表现“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我们的作文就可收到见一叶落而知秋的效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切入:

1.挖掘“小”话题背后的“大”内涵。考生要学会用独特的视觉细致地观察身边的“小事”“实事”,然后作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察己知人,察今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2.善于将话题由“小点”写到“大面”。考生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见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观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看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

二、大题小作,以小见大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空间距离大,可写的人、事、物、理众多。这类题目虽然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挥洒笔墨的广阔天地,但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好比脱缰的野马,容易失去方向,无法驾驭。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把立意较“大”、较“宽”、较“虚”的话题具体转化为一个小事件或者集中在一个小视野,进而为这些话题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热点素材,往往影响很大,涉及面广,我们必须从小处入手,寻找其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点”,切忌面面俱到。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蜜水饮多了,不仅不再甜,相反,还会生出涩味。

困久了,反而失眠;睡久了,反而疲倦。

填塞得太满的画幅往往笔断意断,留白的画面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刻意雕琢的文字,往往苍白无力;率性的挥洒,反而才华横溢。

上述种种,均系常识,却耐人寻味。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驗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试题分析

作文材料列举了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均系常识,却耐人寻味”,如果归结成一句话,那就是:物极必反,适度的人生才能走向成功。换言之,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过犹不及。

所谓“过度”即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为,写作时具体可考虑以下立意:(1)弦绷得太紧会断,思虑过度的人会疯;(2)不间断地学习,反而低效,因为没给思考留下间隙;(3)热情过度也是一种病……

佳作示范

走出过度批评的沼泽

冯佳晖

当今社会,好像做什么都要过度。食品过度包装、商品过度宣传、年轻人过度追赶潮流……“过度”似乎已成为一种流行病,迅速席卷了我们每一个人。

近两年,每当探讨起“慈善”这个话题,常常会有人提起陈光标。陈光标是个高调做慈善的人,他帮助过无数处境艰难的人,却又屡遭质疑。“手拿一大把钱,当众往排着队的地震灾区群众手里发,一边发钱一边拍照、录像。这类高调慈善,近年来为个别知名企业家所热衷。助人善举可赞,受助人也当有感恩之心。但对此高调慈善,你怎么看?”2013年新华社发过这么一条微博。“个别知名企业家”“高调慈善”的矛头直指陈光标,使用“当众”“但”等词,提问者的褒贬倾向暗含其中,微博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热议。

其实,诸如此类的话题屡见不鲜,对于高调慈善,媒体普遍持否定态度,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迅速产生。无数群众开始疯狂地怀疑陈光标的动机,甚至质疑他的人品。网上的叫骂声连绵不断,“作秀”“假好人”等刺耳的词汇更是频频出现。数不尽的责备中,出现了这样一条地震受害者的评论:“我曾目睹一些企业家行善,又赚眼泪又赚口碑,结果照片拍完后钱还是收回自己的口袋。当陈光标郑重地将现金交给我时,我很感激他。”这条评论在指责声中显得如此突兀,却使不少人从心底泛起一层淡淡的心酸。

在我看来,陈光标的举动虽有不妥,但善行换回的是无数骂声却也着实不该。不久前,一些试图为陈光标平反的评论出现在大众眼中,“做好事又不是做坏事,为什么要悄悄的”“如果人人这么做,自然高调不起来;虚假的善行,需要真实善行的高调冲击”“高调行善,既是宣传正能量的必要手段,更是打击负能量的有效武器”……此类持肯定态度的评论,也许从一开始就有,却被淹没在过度批评的议论中,无人留意。

惠子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妙玉对黛玉说:“你真是个俗人。”而当今有太多的“俗人”,说话不经思考,对某一事件略知皮毛就盲目跟风,过度批评他人,丝毫没有意识到自身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有网友认为,人们常常只愿意相信有助于发泄情绪的“事实”,一味加以批评,而并不需要真相。事实上,“围观改变中国”的同时,批评者本身也需要自我反省。当然也要看到,正是媒体的失语乃至误导,让人们别无选择。所以,在群众反思的同时,舆论引导者更应当静心反思。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无限扩大别人的错误并过度批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一步一个脚印,不能脱离应走的轨道,也不应盲目跟从人流,迷失在“过度”的沼泽之中。在冷静认识、中肯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收获最为纯粹的感动与幸福,才能使道德与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

点评

这篇议论文倡导“走出过度批评的沼泽”,行文中主要以陈光标高调行善及媒体、群众的过度批评为例,事例后的剖析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作文材料丰富,论证手法多样,“在我看来,陈光标的举动虽有不妥,但善行换回的是无数骂声却也着实不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无限扩大别人的错误并过度批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等文句,较好地展示出考生的辩证思维与理性思辨。

总的看来,作文能集中一点重锤敲击,所议内容又紧跟时事热点,是一篇内容充实又不乏见地的佳作。

猜你喜欢
光标高调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画与理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上期主题高调获奖作品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陈光标 癫狂自有逻辑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Mac OS X系统中Delete删除键的5种用法
Mac OS X系统中Delete删除键的5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