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凤 李文仓 苏顺琴
(临沧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云南 临沧 677000)
淤积性皮炎在静脉曲张综合征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又被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其主要症状为小腿下三分之一处有轻度水肿,胫前和两踝周围的色素沉着。为减轻患者不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寻找方便简单且高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与卤米松乳膏治联合治疗淤积性皮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淤积性皮炎患者120例,跟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4.7±5.3)岁,病程6月~11年,平均病程(4.6±1.2)年;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5.1±4.8)岁,病程5月~12年,平均病程(4.2±1.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选者均满足《皮肤科治疗学》[1]中有关淤积性皮炎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自愿且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妊娠期妇女以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和系统疾病患者;②排除大面积皮损出现渗液或大于3cm的不愈静脉性溃疡者;③排除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显示有较为明显的深静脉血栓、高凝状态、血栓性静脉炎、先天性静脉畸形肥大、动静脉瘘等综合征者及无法行硬化剂注射患者。
120例入选患者入院后均在睡前给予口服依巴斯汀10mg。观察组患者给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与卤米松乳膏联合治疗,患者先取适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患处,并进行按摩,每日3次,再取适量卤米松乳膏涂抹患处并缓和摩擦,每日2次。对照患者仅使用卤米松乳膏,使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用药期间嘱咐患者要饮食清淡、避免搔抓以及长时间站立,要常将患者抬高。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瘙痒、丘疹、渗出、糜烂、水肿、红斑、浅表溃疡、苔藓样变、皮肤增厚以及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等。评价标准:按照3分评分法进行评价,其中0分表示无,1分表示轻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跟据患者治疗前后所改善程度进行评价,可分为:①痊愈:临床症状改善率在90.00%以上;②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率在60.00%以上;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率30.00%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低于30.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s描述,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均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3.33%;对照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少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均较低,两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淤积性皮炎主要是因患者的静脉曲张疾病引发静脉压力上升、静脉内血液淤滞、纤维蛋白外渗以及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临床症状表现为红斑、糜烂、丘疹等。治疗静脉曲张常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如点式浅静脉分段抽剥术、大小静脉高位结扎术等。但是小腿部位的皮肤皮脂腺较少,皮肤干燥,炎症损伤不易恢复,形成顽固的淤积性皮炎,病情迁延且反复。针对这种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淤积性皮炎患者,我们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与卤米松软膏进行治疗。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的主要成分是多磺酸基粘多糖,它是由动物的肝脏中提取的粘多糖肝素脂,该成分可快速渗入皮肤,产生的抗凝血酶能有效的抑制微血栓发生;同时对蛋白酶的分解和透明质酸酶的扩散进行抑制,具有保湿及抗炎的作用[2]。不仅如此,多磺酸粘多糖还可通过推动间叶细胞合成及修复细胞间物质维持水分,加快皮下结缔组织的再生[3]。卤米松乳膏属于强效外用的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同样具有抗抗过敏、抗炎症、免疫抑制等功效。
本文研究显示,淤积性皮炎患者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与卤米松软膏联合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复发率为13.33%,而仅使用卤米松软膏的对照的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高达33.33%。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与卤米松软膏联合治疗淤积性皮炎的疗效更好,降低复发率,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