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毅
【摘 要】针对多校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从创新管理方式、强化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为改善多校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举措,为广大多校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多校区;实验室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5-0273-02
1 当前办学模式对实验室建设的影响
作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验室安全一直都是困扰各高校研究所的一项难题,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实验室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1.1 政令多出造成的安全盲区
针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不同高校选取的管理方式和策略不尽相同。高校设置了不同部门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管理,而两地或多地办学的学校还专门设置了新校区管委会等机构参与其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各自为战,政令多出。上级部门抓得紧时,经常发生各部门重复巡查,实验室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各校区的实验室间等待检查,对实验室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都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一旦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在高校頂层缺乏统一指导和规划的情况下,各部门难以相互协调和沟通,对于多地办学的高校该问题更加突出,这导致应急处置不充分、不到位,安全问题难以得到快速和有效地处理。
1.2 实验室开放造成的管理困难
近年来,为了鼓励科研团队和学生积极参与并投身科研工作,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进入实验室的团队相对独立,导致常规药品和低值设备重复采购,在实验室散乱存放,危化品和设备无法集中保管。同时,进入实验室的人流量较大,素质参差不齐,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这使得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疏于打理。部分高值设备使用频率大幅上升,使用人员安全操作培训不到位,设备故障层出不穷却又得不到及时维修,最终导致提前报废。多个校区办学的高校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多头并进的局面往往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高值设备却又分散在不同校区,这使得科研人员或学生不得不在多个校区奔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各校区往来通勤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员的意志和警惕性,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安全隐患
目前,各高校对不易产出效益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经费吝于投资,实验室安全防护的相关设施和器材紧缺。对多地办学的高校来说,由于老校区的实验室一般由教室改建而成,在设计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即使想要改善,其改建难度和投资金额是校方难以承受的。而新校区新建不久,短期内的投入必然以能充实实验室的大中型设备为主,安全设施只能被拖后建设,导致部分专业实验室缺乏监控探头、排烟、喷淋、防毒防辐射等设备。这些必然需要重复建设和日常维护,却又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安全设备,往往是多地办学高校疏于投入也无法进行大量投入的安全盲点。
1.4 人员复杂带来的巨大流动性
高校实验室人员结构极其复杂,日常负责实验室专职管理的人员往往由实验教师或设备责任人兼职担任。而实验室使用人员却由本校师生构成。研发团队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科研素质能力各有高低。对于多地办学的学校来说,相同生产商不同型号的设备在各个校区都有出现,进一步加大了设备使用规范和安全管理难度。而实验室管理人员短缺导致无法对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训练工作,也无法对各校区各实验室进行针对性地细化和培训,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简单的临时口授或者其他用过设备的人进行传帮带。同时随着跨学科的科研课题比重不断上升,实验室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材料、药品的数量激增,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于新形势下的跨学科多种设备管理往往力不从心,接受正规安全培训的机会寥寥无几或是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验室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而实验室危险的工作环境,高压的管理模式,繁多而庞杂的工作事务,多地办学带来的实验室规模成倍扩大,更是导致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工作量翻倍,人才队伍流动频繁。
1.5 多地办学带来的调度难题
对于多地办学的高校,由于新校区启用不久,必须先从校本部抽调一部分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最基础的设备常常不能同时满足两地高校的使用需求,而高端大型设备通常只放在校本部。目前我国高校编制有限,人员指标往往用于引进高水平学者或人才。实验室管理岗位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加剧了人手不足的现象。多地办学将进一步加重设备和人员调度的困境。实验室管理和工作人员不得不疲于奔命,携带设备在多个校区来回奔波。实验设备反复拆装增加了损坏概率,师生们无法及时使用设备,最终形成管理和调度的恶性循环,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事故发生。
2 多地办学背景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思考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其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是其自身的最大特点,它既是科学研究自身的最大魅力,也是其最大的安全“命门”。不管对于科研人员,还是专门从事实验室管理的人员,都需要时刻将安全牢记在心,不断创新实验室管理方式,接受创新的管理理念,更新相对老旧的安全规程和管理方式。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运用新技术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分析,使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武装实验室,多维度、多方式共同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工作。
2.1 建立学校层级的实验室应急管理体系
对于多地办学的高校来说,实验室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然导致管理层面的暂时混乱。为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从学校的高度出发,建立校级应急管理预案,成立各校区安全事故处理中心,指挥处置责任落实到人。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进行积极防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时常组织安全演习和培训,对安全隐患做到发现一处解决一处。
2.2 建立责任人制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员理应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员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或其他人员兼职,实验室使用人和管理人责权不清,责任人不在实验室督促,使用人员毫无责任心,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坚持使用人和责任人相统一的原则。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应是实验室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要在入学时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资质准入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对人员复杂、项目众多的实验室实行“院系—导师—使用人”的安全责任落实制度,所有相关人员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与责任导师的评教工作及学生毕业、评奖资格进行挂钩。
2.3 实验设备和物资实行统一管控
在学校范围内,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每个实验室的设备、耗材进行统一记录和归置。建立安全评估机制,对于使用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使用到的设备和耗材进行登记,对其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对应的督导措施。对实验室试剂和危险品进行零库存管理,减少实验室内零碎试剂的放置,降低有毒有害试剂的风险。对于危险品管理严格按《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规范执行,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统一管理,按时进行统一处理。
2.4 對实验室安全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安全环境
从学校层面出发,应为实验室安全建设投入专项经费,增置或更换安全消防器材,对已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造,对大型设备增添稳压器或不间断供电电源,安装安全探头、自动排风设备等。对现有老旧实验室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电压、烟雾报警器,与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平台对接,做到有效和长时监控。对实验室门禁系统进行改造,增设打卡器等设施,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出入时打卡,实时监控实验室进出人员,做到有据可查。
2.5 加大人员培训和安全督查,建立长效的奖惩措施
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和科研团队加大安全培训力度的同时,需要建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定期或突击对实验室进行随机抽查。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指标化和制度化考核,对运行良好的实验室进行奖励,对运行不佳的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罚,对相关人员的考核与职称评审工作挂钩。这样既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实验室安全长期有效进行。
3 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又紧迫的工作。对于多地办学的高校来说,实验室安全工作更为负责和艰巨。对于这类高校更应该对实验室管理进行创新和探索。只有采用更为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发挥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狠抓实验室安全建设,落实管理和使用责任,才能不断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各校区安全有序运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87.
[2]李广艳.浅析高校化学类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化学品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301-304.
[3]黄新凤,何松国,郑可芳,等.公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9):143-145.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