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门已多次下发减负令。但在一些中小学尤其是中学仍难将政策落实到位。在全民教育焦虑的当下,“减负三十条”能否改变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的现状?能否破解“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来”的尴尬局面?
2018年末,由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以下简称“减负三十条”)重磅出台,剑指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这一痼疾,对校内、校外、家庭、政府四方面减负工作全面明确责任并提出要求。
在全民教育焦虑的当下,“减负三十条”能否改变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的现状?能否破解“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来”的尴尬局面?
校内减负仍有难点
“减负三十条”第1条到第12条强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出严格依照课标教学、均衡编班配置师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等12方面内容。重申了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要求。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下发减负令,校内减负形势向好。但在中学阶段,因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其他课程为主科“让路”、学校持续开展晚自习补课等现象仍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政策第2条中的杜绝“非零起点”教学、第3条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以及第7条采取等级评价方式等,成为落实的难点。
“期末考试,部分中小学校已经以等级评价的方式公布考试成绩,但仍然有少数学校公布了排名和分数。还有的学校表面上不公布分数,实际上要求家长下载APP查分查排名查试卷。”一名家长说。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指出,当前仍是分数决定一切。对此,应像治理环境一样拿出“硬手段”。如果哪条政策不能落实,也应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校外减负易遭“软抵抗”
“减负三十条”第13条到17条强调要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提出校外培训机构要依规登记诚信经营、严禁超标培训、严格教师聘用、严禁与升学挂钩、控制培训时间等5方面内容。
当下,治理校外培训机构难度较大,培训机构有多种注册、运营模式,超前超纲很难界定;同时,部分家长有让孩子提前学习的潜在需求,进而带动家长群体,对此如何引导也是一大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进一步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高校多元化招生模式,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自身条件,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家庭减负知易行难
“减负三十条”第18条到第21条强调家庭要履行教育监护责任,提出了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庭交流互动、引导孩子健康生活等几方面内容。
全民教育焦虑的当下,大部分家长无奈被裹挟前行。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欧女士说,孩子今年报了一个网上课堂,她觉得已经足够了。但跟别的家长一交流,她发现有的孩子一年级就上网课。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指出,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群众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需求会一直存在,这种强烈的需求会让很多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失效或者收效甚微。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教育目标,才能避免政策陷入“头痛医头”的怪圈。
政府监管还应持续推进
“减负三十条”第22条到第30条,强调要强化政府管理监督,提出政府要克服片面评价倾向、严格活动竞赛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监管、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支持做好课后服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减负督导检查、切实抓好贯彻实施等方面内容。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陆续发布了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然而,仍有不少地方存在检查、惩治“蜻蜓点水”“一阵风”,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另外,“严禁片面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民办中小学校招生纳入学校审批地统一管理”等规定虽也在逐步推进,但效果并不明显。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认为,政策关键在执行,进一步压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半月谈》2019年第4期 王莹、郑天虹、廖君、仇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