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理多样、文化多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由于盲目开发建设、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给许多古村镇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并有快速消失的趋势。保护古村镇已成为迫切任务,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碛口宣言》在我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事业刚起步的阶段,起到了唤醒社会公众关注古村镇的作用。15年后的今天,古村镇的文化价值已经被更大范围接受,有更多数量的古村镇被列入了政府部门的保护名单,有部分古村镇也得到了实际保护。这是近年来专业人士与政府部门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到,相比于古村镇的庞大数量,和当下所面临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互联网新时代的社会大背景,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大、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让古村镇得到有效保护。
为此,我们呼吁:
1.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古村镇的保护力度,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始终坚守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和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政府在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古村镇的基础研究工作,多方鼓励和扶持民间自发的古村镇保护组织,主动规范和管控进入古村镇的社会资金。
2.多方探索古村镇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古村镇以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先天优势,应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扮演排头兵的角色。
3.重视古村镇的数字化工作。古村镇现存的数量庞大,历史信息极为丰富,但是它们所面临的乡村空心化、旅游过度化等方面的威胁也非常严峻。为全国古村镇建立数字化系统的工作,应该尽快进行。这些数字化资源务必尽量详细,同时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研究者所共享和使用。
4.多角度、多學科开展古村镇的价值研究。古村镇的文化价值不只体现在建筑和构筑物上,还体现在农业、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民俗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上,需要有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古村镇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才能充分地挖掘出它们的价值。鼓励学者们对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相同或类似的村镇,进行比较性的分析研究,以发现和凸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出发点。
5.广泛开展古村镇价值认识和保护理念的大众普及工作,推动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公众参与,提高古村镇在地方和民族文化认同中所发挥的作用。古村镇的价值认识和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已经为专业人员和部分文化人士所认识,但是仍未深入到广大普通民众。很多古村镇只是被当作旅游消费地,在现实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与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相违背的错误行为。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员与跨专业的文化学者,去研发更加有效地普及古村镇价值认识的文化产品,和更加有效地落实遗产保护科学理念的实践经验。
6.专业人士要继续提高在古村镇保护规划、修缮设计、转化利用上的专业水准。鼓励在各地开展多学科、跨行业、超部门的交流活动,强化规划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针对性,以及面对古村镇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诉求的包容性。古村镇的保护需要将价值研究与保护实践这两大环节打通,需要多学科互动,需要跨行业合作,也需要不同部门的相互支持。此类活动如果以实际案例作为讨论对象,将会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原住民是古村镇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政府和专业人士应该鼓励并强化原住民作为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地位, 努力提升古村镇的宜居水平,为原住民的继续居住创造条件,包括改善古村镇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景观绿化等;也应该设法提高古村镇居民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美学素养,并且积极吸引年轻一代以多种方式回归或服务于古村镇。古村镇只有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及文化氛围相融合时,才会重构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并且多方位开展古村镇居民的技能培训与生活培训。
8.深入开展与古村镇保护相关的传统建筑修缮与改造技术培训。高水平的修缮与恰如其分的改造,是创造古村镇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各地应培养既谙熟本地传统建造技术,又掌握适度改造技术的工匠队伍。
9.积极引导新居民在古村镇内开展文艺创作、文化创业等活动,积极探索多种形态的产业发展路径。古村镇不排斥新居民,新居民对古村镇的文化价值应该有深度认识与高度认同,相关部门应该为此类新居民进驻古村镇创造条件。
发布地点:中国·碛口古镇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