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根林
小林是个公务员,业余爱好收藏,在他的“藏珍阁”里,收藏有钱币、邮票、粮票等藏品,不过有分量的“古董”不多,属自娱自乐。昨天是休息日,他应邀参加了一个民间藏品拍卖会,有一只外观粗糙的陶罐,竟然拍出了二十万元的天价,这让小林感慨不已——那陶罐的做工绝对比不上他家当年用来烧开水的石罐。
提起石罐,小林心里就来气!这让他想起了三十多年不曾见面的陈老师。
陈老师是小林初一时的班主任,喜欢收藏,课余时间经常去学生家里“淘宝”。
陈老师教书十几年,收藏了一屋子的古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把每个月仅六十多块钱的工资也投入其中。陈师母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不给陈老师洗衣服做饭。陈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我行我素。陈师母没辙,就把陈老师的床铺搬到了他的“藏宝室”,让他每天晚上跟他收藏的宝贝古董做伴。
小林至今记忆犹深。那年,小林刚刚升入初中,父亲在田头劳动的时候被毒蛇咬伤。因为发现晚,蛇毒攻心,救治不及时,父亲丢下他们兄妹三个和双目几乎失明的母亲,撒手人寰。当时哥哥已经辍学在家,妹妹正在念小学,一家人碰上这样的不幸,生活更加艰难。
母亲再也拿不出学费了,拿定主意让小林辍学,跟哥哥一起,到生产队抢工分。
那天,班主任陳老师来到小林家。小林家里穷,买不起热水瓶,小林的母亲就把在石罐里烧开的水,煨在灰塘的炭火里。她从灶间的灰塘里提起石罐,一边摸索着给陈老师倒水泡茶,一边诉说着让小林辍学的理由。
小林母亲的理由很充分,陈老师没有了话说,一双小眼睛却盯上了她手中的石罐,欲言又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陈老师又来到小林家里,对小林的母亲说了许多读书的好处,小林的母亲仍然一个劲地摇头。
小林因为身体单薄,在田间干了几天活,已经累得腰酸背痛,这时候正躲在家里偷懒,陈老师跟母亲的对话他听了个仔细。
陈老师解放不了小林母亲的思想,一时没有了话题。他站起身,在屋子里环顾了一圈,最后,将视线停留在小林母亲手里的石罐上。他吞吞吐吐地对小林母亲说:“小林妈,把你的石罐卖给我吧。”
“不行,家里就剩这么一个老物件,我们还要用它来盛热水喝,再说卖掉也对不起他爸。”小林的母亲一口回绝。
陈老师没辙,长叹一声,垂头丧气地走了。
小林以为陈老师碰了一鼻子灰,再不会来他家了。想到上学无望,小林咬咬牙,扛起锄头去生产队劳动去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陈老师又来了。当时,小林正从田间回家拿农具,就在对面的墙角边站住了。
陈老师走进小林家里,对着小林的母亲又说了一通读书的好处。小林的母亲一直坐着,嘴上应付着,脸上没有一点喜色。陈老师一直站着,一脸尴尬,手足无措。忽然,陈老师笑着对小林的母亲说:“小林妈,我上次回去,找瞎子算命,顺便也替小林算了下,算命先生说,小林是文曲星下凡,脑子灵光,是块读书的料,肯定有出息,将来兴许能当个县官哩!”
“是真的?”小林的母亲虽然不相信陈老师的话,但听陈老师说儿子有出息,心里自然高兴,连忙起身,摸索到灰塘里,提起那只石罐来给陈老师倒水。
陈老师看到小林的母亲走路跌跌撞撞的,赶紧起身,从她的手中接过石罐,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陈老师喝着水又聊了很久,但是小林的母亲始终不肯松口。
陈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起身要离开。忽然,陈老师的一双小眼睛又盯住了那只乌黑的石罐,只见他把手伸进口袋,一下摸出一叠钱,快速塞进小林母亲的手里说:“小林妈,我太喜欢这只石罐了,你就卖给我吧!这里是两百块钱,给你!石罐我拿走了。”
陈老师一边说,一边提着石罐就往门外跑。
小林的母亲手里揣着钱,在屋里一个劲地喊:“陈老师,石罐不值钱的!我不卖,我不卖的!”
陈老师逃也似的没影了,仿佛怕小林的母亲追出来抢回去。
“这不是强取豪夺吗?”小林在心里恨恨地说。
第二天,母亲突然改变主意,同意小林回学校上学。但是,小林没有到陈老师的班里,转到另外的班级去了。
初中毕业,小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高考时,他超常发挥,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毕业以后,小林成了公务员,凭借自己的能力,他从科员、乡长、县长,一直干到了现在的处长。
小林的官越做越大,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自从参加了那次拍卖会,小林的心里就有了愿望——赎回自家的古董,作为自己的“镇阁之宝”!
清明节,小林决定回老家一趟,趁给父母扫墓的机会,去陈家坞看看,找到陈老师,查找石罐的下落,再想办法赎回自家的古董——不管老师提什么条件!
陈老师住在陈家坞村,离小林老家石罐窑村有二十多公里的山路。
车到陈家坞,小林下车问了好几个村里人,才在一排漂亮的楼房旁,找到了陈老师的家。
走进院子,在三间低矮的旧瓦房前,小林看到有位白发老人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晒太阳,看到他进门,老人好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大吃一惊。
小林连忙上前打招呼:“您好!您是陈师母吧?陈老师在家吗?”
“在家——你是?”老人眯起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小林。
“我叫小林,石罐窑村的,陈老师当年的学生。”
“小林?噢,你就是小林啊!陈老师临走的时候还不断地念叨着你的名字呢!说你是他这辈子最得意的一个学生。你来了?你——终于未了!”陈师母说着,用颤抖的手摸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湿润的眼眶。
看到陈师母的表情,小林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握着陈师母的手问:“陈老师他,他到哪儿去了?”
小林现在担心的是,要是陈老师不在家,他祖传的石罐卖给了谁,卖到了什么地方,就没有人知道了。那样,他想赎回“传家宝”的愿望也就泡汤了。
陈师母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你是来拿自家宝贝的吧?来,我带你去找,肯定在的。”
小林连忙上前搀扶陈师母。
陈师母已经步履蹒跚,她领着小林走进堂屋。小林一眼看到对面墙上悬挂着陈老师的遗像,心里一沉。
陈师母领着小林来到陈老师的遗像前站定,说:“陈老头,你说的没错,你的学生未了,小林来看你了!”陈师母用手背抹了抹眼睛,扭头对小林说:“老陈十年前就走了。他临走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要千方百计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们。他一再对我说,只要你们没来,我就得一直守着,否则,他下辈子就不理我了!城里的儿女一再催我去城里,可我不敢走开呀,我怕你们来了找不着陈老师的家。老陈一再说,你们会来的,肯定会来的。十年了,你来了,你终于未了!我没有白等……。”
陈师母叙述的时候,小林看到遗像下面的长条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几十个形态各异的物品,有农家常用的糖缸、小酒坛、咸菜坛子等,正中摆放的是一只泥罐茶壶,正是当年小林家的石罐,上面还贴着一张发黄的纸条,写着:小林,石罐窑村。
小林一陣欣喜:谢天谢地,陈老师没有卖掉石罐,我的传家宝还在!
陈师母一边说,一边领着小林走进了陈老师生前的卧室。
这哪里是卧室?里面除了一张老式木床,一个衣柜,两只旧衣箱外,其余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旧农具:锈迹斑斑的柴刀,少了齿的谷耙,断了柄的木犁,散了架的水车……要不是摆放整齐,每件物品上都贴着已经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名字和住址,小林还以为进了杂物间呢!
师母揉了揉眼睛说:“小林啊,你仔细找找看,哪一件是你家的宝贝,自己拿回去吧!”
“师母,我的刚才已经找到了,堂屋长桌上摆着的那只石罐就是我家祖传的古董,您开个价吧!”小林想,只要能赎回古董,花多少钱都行。
“开价?陈老师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告诉我,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普通的物品,只是他一个人眼里的古董哦。”
小林记起了母亲当年对陈老师说的一番话,想到母亲临终前一再说起的往事,父亲当年一直在石罐窑里干活:做石罐、烧石罐、挑石罐、卖石罐,为了多装开水,父亲曾特地给母亲做了一把特别大的石罐。
此时此刻,小林完全明白了陈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他为自己这么多年对老师的误解,感到无地自容!他仰望墙上陈老师的遗像,抚摸着黑不溜秋的石罐,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在陈师母的引领下,小林来到陈老师的墓前,双膝跪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回城后,小林联系了拍卖行,委托他们为他的藏品举行了一个专场拍卖会,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母校。
如今,小林的“藏珍阁”,只收藏着一件“古董”,那就是从陈老师那里带回来的“传家宝”——一只石罐。
[特约编辑 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