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荥
摘要:译本的前言后记是沟通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间的桥梁,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王维,作为“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对其诗歌英译本前言后记的研究,可了解其诗歌在西方颇受译者青睐并被广为翻译的原因,以及王维在西方译者心中的形象。以期为我国其它文学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有效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王维;前言后记;西方译者
一、前言后记研究
前言、后记是书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译本而言,则更不可或缺。“译作序言可以说是译者以中介者的身份沟通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开始”(孙昌坤,2005:126)。吉迪恩·图里在其专著《描写翻译学及其他》中,也提及过译文前言后记的重要性,“译者言论是重构翻译规范的主要超文本资源”(2007:65)。通过对王维诗歌英译本前言后记的研究,可了解:译者选译王维诗歌的主题、译者对王维诗歌的理解、译者眼中王维的形象、以及翻译王维诗歌的策略。本研究可为我国其它文学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有效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王维诗歌在西方的英译简况
王维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王维是被翻译和出版得最多的中国诗人”(朱徽,2004:85)。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它任何一位中国诗人都要多”(Wagner,1981:1)。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是较早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学者,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开拓者。他的《中诗英韵》(1884),就选译了王维的诗(王丽娜,1991:10)。王维诗歌的最新译本为David Hinton于2006年出版的《王维诗选》。可以说王维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始于19世纪,持续至21世纪,其翻译史至少长达三个世纪。王维诗歌的英译本数量众多,有出现在合译本中的,更有不少王维诗英译专集。(主要英译专集请参见表1)
“20世纪初期,英美新诗运动引发了汉诗英译的首次高潮,出现了庞德等名声显赫的汉诗译家”(李特夫,2016:92),庞德的《华夏集》选译了王维诗歌。“二战后,汉诗英译热潮再度兴起”(ibid),王维诗歌开始经典化。“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志包括进入权威性文学作品选集,进入大学课堂等”(朱徽,2007:22)。王维诗歌经典化的标志是被选入权威性翻译文学选集,和被选入高校教材进入大学课堂。“本时期,英语世界出版了权威性大型汉文学英译集:柳无忌和罗郁正的《葵晔集》”(李特夫,2016:92),《葵晔集》中也选译有王维诗歌。“《葵晔集》常被用作英美大学的教学与阅读材料”(李特夫,2016:93),通过此部翻译文学选集,王维诗歌进入了英美大学课堂。
最早的王维诗歌英译专集出现在1958年,20世纪70到80年代达到高峰。王维诗歌英译专集的广泛出现,说明王维在西方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本文将选取有代表性的王维诗歌英译专集作为研究对象。
三、西方译者眼中的王维
译者在前言后记中谈及的主要问题如下:译本选材,王维诗歌特点,译者心中的王维形象,王维与其他诗人的异同,翻译王维诗歌的目的和策略。
(一)译本选材
“选取哪些文本进行翻译是任何译文集编者、译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徐慧敏,2019:62)。而具体选译哪些文本,则是译者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就诗歌主题而言,有的译者倾向于篇幅较短、描述大自然的诗歌,如Lewis C.Walmsley。“此译本多选译短诗,只选译了几首描述自然和历史故事的长诗。且未选译歌颂君主和高官的诗歌,因其和王维描述自然风光的短诗相比,缺乏大自然的壮丽”(1958:14)。有的译者则选材广泛,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到宫廷诗、佛教诗等均有所涉猎,如Pauline Yu。在前言中,她提到了选材广泛的原因,“由于在王维诗歌总集中,山水田园诗占很大比重,因而容易让人误以为王维的诗歌主题只有山水田园。因此本书旨在全面展示王维诗歌的风貌”(1980:xi-xii)。
(二)王维诗歌特点
对王维诗歌特点的认识,西方译者达成了共识。归纳如下:其一,措辞简约,意象具体;其二,具客观性、即时性和真实性;其三,以画入诗;其四,以禅入诗。
其一,措辞简约,意象具体。David Hinton认为,“其诗歌意象非常具体直接”(2006:xviii)。Tony Barnstone 也赞同此观点,认为意象清晰,是王维诗歌吸引西方译者,并成为这个世纪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诗人的原因(1989:16)。
其二,客观性、即时性和真实性。Wai-lim Yip对此点的阐述最为详尽,“在王维的诗歌中,‘现象以自身本来真实客观的面貌出现,诗人未增添任何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无‘概念化的痕迹”(1972:vi-vii)。“道家”认为,只有诗人除去所有自己的理解、阐释,如照镜一般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读者才能感知并回应事物本来的状态。王维深受道家影响,此特点在其诗歌中颇为常见。
其三,以画入诗。王维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以画入诗”是其公认的诗歌特点之一。Wai-lim Yip认为“王维诗歌中意象的安排(位置、距离、光线及色彩的浓淡、节奏等)如同电影镜头般。”(1972:xii-xiii)。G.W.Robinson也认为王维的诗歌善于运用光线、色彩深浅的变化,及景色的布局(1973:20)。
其四,以禅入诗。王维笃信佛教禅宗,其诗颇具禅意,但与宗教诗不同。Barnstone提到,“王维不写宗教诗,也少用禅学术语;但其詩中却透出佛教禅学意蕴。这便是Burton Watson笔下的‘第二类佛教诗歌,为佛教诗歌的最高境界”(1989:15-16)。
(三)译者心中的王维形象
西方译者心中的王维形象,归纳如下:其一,为中国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三位诗人之一。其二,为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其三,内心矛盾挣扎:向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世俗的追求。其四,诗人兼画家。其五,为虔诚的佛教徒。
其一,为中国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三位诗人之一。这点得到了译者们的一致认同。“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与另外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齐名”(Walmsley,1958:23)。“王维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公认为唐朝最著名的诗人”(Barnstone,1989:30)。
其二,为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它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Wagner,1981:1)。“王维为本世纪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Barnstone,1989:16)。
其三,内心矛盾挣扎。Tony Barnstone认为“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状态,使其一生均表现出痛苦矛盾的心理,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撕裂的灵魂的形象”(1989:20)。
其四,诗人兼画家。“王维一生中,作为画家,与作为诗人一样有名,受人尊敬,为南宗画派之祖”(Robinson,1973:20)。David Hinton对其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评价更高,“王维是第一位将风景的内在神韵勾勒出来的画家,是山水画开创性代表人物之一”(2006:xiii)。
其五,为虔诚的佛教徒。Wai-lim Yip认为,“‘静和‘空的状态,在王维所有的诗歌里面无处不在,他是中国,或许在所有文学历史中,最安静的诗人”(1972:x)。G.W.Robinson也认为“王维为虔诚的佛教徒,其语气语调,与其同时代其它伟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相比而言,是‘安静的”(1973:1)。他甚至认为,“王维更应该被称为宗教派诗人,而不是自然派诗人”(1973:18)。
(四)王维与其他诗人的异同
同为著名诗人,在西方译者眼中的形象,王维却和其它诗人不同。与陶潜相比,“陶潜是完全辞官,彻底归隐;而王维则是半官半隐,因此其一生中均表现出痛苦矛盾的心理”(Barnstone,1989:20)。
与李白和杜甫也有所不同。Barnstone认为“李白、杜甫,经历过比王维更多的剧变、动乱。对于所遭遇的不公,王维在诗中的批评比较温和、细微;而杜甫则严厉而直率”(1989:38-39)。Robinson 也认为,“李白与杜甫更加直截了当,而王维则是内心充满激情的沉思默想者”(1973:13)。
(五)翻译王维诗歌的目的及策略
西方译者还提到了王维诗歌的翻译目的及策略。
翻译目的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Walmsley谈到,“对他而言,译王维诗使其从现代化大都市穿越到中国广袤的乡村,为一种令人欢欣鼓舞的逃脱;对其合译者Chang而言,则可解乡愁”(1958:15)。Pauline Yu的翻译目的则不同,“由于在王维诗歌总集中,山水田园诗占很大比重,容易让人误以为王维的诗歌主题只有山水田园,因此本书旨在全面展示王维诗歌的风貌”(xi-xii)。
关于翻译策略,译者普遍赞同应尊重原作者和原诗风格。Walmsley认为亲身体验诗人的生活状态,能更好的理解原作者及其诗歌意蕴,因此他到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循着诗人的足迹,见其所见,感其所感”(1958:15-16)。Yip强调译诗应保留原诗的语序,“任何打破原诗视觉顺序的翻译,都违背了王维独特的呈现意象的方式”(1972:xiii)。Pauline Yu也尝试在保留原诗词序和措辞风格的同时,译出较为通顺的译文(1980:xii)。Robinson 认为“为重现原诗风貌,应有意省去语法要点,不赞同译文采用传统的英文语法和句法”(1973:24)。Barnstone 还提出,“中文诗歌里的典故,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译者需增加大量解释或说明,才能让读者完全理解原诗”(1989:27)。
四、结语
“读懂译者的心声、了解译者最关注的问题和他们遇到的难题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刘妍,2015:100)。王维,作为“被翻译得最多的一位中国诗人”,对其诗歌英译本前言后记的研究,可了解其诗歌在西方颇受译者青睐并被广为翻译的原因,以及王维在西方译者心中的形象。以期为我国其它文学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有效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Barnstone, Tony&Barnstone, Willis&Xu, Haixin.Laughing Lost in the Mountains: Selected Poems of Wang Wei[M].Beijing: Chinese Literary Press,1989.
[2]Hinton, David.The Selected Poems of Wang Wei[M].New York: New Directions Books,2006.
[3]Robinson, G.W.Poems of Wang Wei: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M].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Inc,1973.
[4]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5]Wagner, Marsha L.Wang Wei[M].Boston: Twayne Publishers,1981.
[6]Walmsley, Lewis C.&Chang Yin-nan.Poems by Wang Wei[M].Boston: 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8.
[7]Yip, Wai-lim.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by Wang Wei[M].New York: Grossman Publishers,1972.
[8]Yu, Pauline.The Poetry of Wang Wei: New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9]李特夫.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J].外语教学,2016(2):92.
[10]刘妍.倾听译者的心声:《庄子》英译本序跋研究[J].外语学刊,2015(3):100.
[11]孫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125-128.
[12]王丽娜.王维诗歌在海外[J].唐都学刊,1991(4):10.
[13]徐慧敏.汉学家视野与学术型翻译:金介甫的沈从文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9(1):62.
[14]朱徽.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J].四川大学学报,2004(4):85.
[15]朱徽.英译汉诗经典化[J].中国比较文学,2007(4):22.